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锡政发〔2009〕142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
行动计划(2009-2011年)

  生物医药是具有强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体现了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方向,更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建设领域。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江苏省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为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和区域竞争能力,特制订《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无锡市共有生物及医药生产企业约3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2008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73亿元,其中重点导向和鼓励的生物医药企业完成产值80.3亿元。按产业结构分,有药品生产企业50多家,医疗器械及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近200家,化学原料药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60余家,传统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0余家,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另外有流通经营企业1200家。药品生产、医疗器械、药包材企业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如阿斯利康、华瑞、健特、纽迪西亚、山禾、四环生物、通用医疗等。

  (二)载体建设初具规模。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我市 “生物(医药)谷”的战略、要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来抓。为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我市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从无到有,快速推进。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惠山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规划的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目前正在建设并进行招商工作;无锡新区确定在太湖国际科技园建设生命科技园,重点发展生命科技产业。锡山经济开发区也在积极规划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紧引进生物医药“530”计划项目和相关产业项目。

  (三)平台服务初见成效。2007年市政府确定了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惠山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省血防所、江南大学医药学院等单位的“研发与服务外包”、“生物检测与医疗器械”、“药物合成与评价”、“生物疫苗与动物实验”、“生物技术与重组药物”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了平台项目建设,改进了设备条件,面向本地中小企业开放,提供试验、检测等相关服务。2009年初,又新增了省微生物研究所、无锡药品检验所的“微生物制药实验”、“药品检测实验”2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政府还与南京大学签署协议,共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各重点园区自建的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也在规划建设中。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但存在企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少、药品新剂型少、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从发展后劲看,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引进情况不理想,尤其是重大项目引进较少,缺乏项目源,全市生物医药行业增长速度和总量提升不快,与周边的苏州、泰州等地有一定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医改方案出台和国家拉动内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创新为支撑,特色发展为原则,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有效推进,实现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明确领域,突出重点。从我市实际出发,注重现实性,把握前瞻性,转化可能性,集中有限资源,强化自身地域特色,开拓新的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生物企业群体,形成创新收益高、风险小、周期短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生物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在高平台上集成技术、人才资源。重点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大公司的合作上,强化技术联盟建设。继续推进“530”招商引才措施,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衔接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3.市场主导,政府调控。面向心血管、肿瘤、疫苗、精神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重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优先发展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要生物技术药品。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推进改革,改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利用政策优势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向特色园区、优势企业集中,重点扶持一批技术领先的研发外包企业,构筑各类生物企业合理分工、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

  4.统筹发展,内外协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布局调整相统筹,实现生物产业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统筹,提升传统生物产业的技术层次;与经济国际化相统筹,实现开放型经济和生物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深化改革相统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生物产业的新机制。在强化区域内产业链衔接、资源整合、公共平台集约利用的同时,按照“点、面、群”立体推进的思路,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区域内外上下游相关产业配套,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成本。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