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机构落户广州,以优惠政策推动招商引资。加快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争取在广州设立科技发展银行。推动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设立经营汽车险、健康险、责任险、养老金等业务的专业保险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自保公司。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商局、外经贸局配合推进)
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尽快完成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更名、跨区域经营及上市。推动市农信社产权组织升级,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并改制上市。支持广州产权交易所加快发展,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支持广州证券、万联证券增资扩股,打造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的市属证券机构。加快推进广州国投、广州科投重组工作,引入战略投资者,重新登记开展业务。加大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力度,打造金融控股集团,推动金融业综合经营。(市金融办牵头,市国资委、财政局配合推进)
加大金融功能区建设力度。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全面落实鼓励政策,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集聚发展。加快科学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推动科学城建设成为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之一,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金融,积极发展金融外包和后台服务,开展金融创新研发。积极推进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南方总部规划建设,使广州成为华南地区金融资讯的重要集散地和发布地。(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天河区、广州开发区配合推进)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现有的支付结算优势,建设我国南方支付结算中心,借助粤港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渠道,将广东金融结算服务系统、广州大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集中代收付系统、3A支付系统、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粤港外币实时支付系统推广应用到珠三角地区乃至全省范围,使之成为我国人民币和外汇统一跨境交易清算的主要通道。(市金融办牵头推进)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对金融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修订完善金融产业政策,制定支持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的有关意见,研究金融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建设广州区域金融监管和调控中心,加大金融债权胜诉案件执行力度,坚决遏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广州金融业的宣传和推介。(市金融办牵头,市财政局、工商局、人事局、法院、信息办配合推进)
强化穗港金融合作。主动参与粤港澳金融合作,加强粤港澳跨境结算合作,使广州成为人民币和外汇跨境结算的主要通道。积极引进香港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机构,承接香港金融外包业务。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加强与香港交易所合作,推动广州企业赴港上市。加强穗港保险合作,探索实现保险通保通赔通付。(市金融办牵头,市外经贸局配合推进)
3.商务会展功能。
强化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充分利用全市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企业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发布、资源共享、供需发布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为商务服务企业的上下游联动提供条件,完善中介服务链条,引导商务服务行业集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信息办牵头推进)
加强会展设施建设。依托广交会等平台,加快推进国际性商务会展功能区建设,加强与国际展览公司的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品牌展会,支持培育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向的自创品牌专业展会,实现会展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贸、娱乐设施,积极筹办世界级会议活动并发展相关产业,构建广州会议和休闲中心。(市经贸委、外经贸局、规划局牵头推进)
开发网络会展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提升会展水平,打造知名网络会展品牌,鼓励会展公司入网、上网,开发形象、生动、交互性能良好、功能强大的网络会展平台,使虚拟展览与实物展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市经贸委、外经贸局、协作办、信息办牵头推进)
4.信息服务功能。
打造信息服务业增值链。加快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打造“网上商都”。发展车载导航、三代移动通信等基于无线宽带网络的移动终端增值链,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建成内容制作、信息提供等基于有线网络的数字电视增值链,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市信息办牵头推进)
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科教兴市信息平台,依托广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软件测试平台,为软件产业提供产品评测、质量保证。建设游戏开发平台,为大型游戏制作提供开发引擎、产品测试、人才培养等服务。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大型公益性基础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整合、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查询、在线交易等服务。推进第三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廉价的信息化服务。(市科技局、信息办牵头推进)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信息产业园。加快各种生产性、消费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成融研发、生产、商务、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利用老城区“退二进三”的土地资源,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色鲜明的信息服务创意社区,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建设一批多层次、有特色的产业载体。(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牵头推进)
5.科教文卫功能。
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规划建设,支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形成区域性核心孵化基地。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南沙资讯科技园为载体,打造集教育、培训、研发、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完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模式,加强各类园区的互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积极建设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开展技术检验、科技评估和认证服务。(市科技局牵头推进)
加大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力度。推动教育终身化,规范和发展广州非学历教育,促进自主办学,完善民办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鼓励跨国教育合作,争取引进1至2所国外或香港知名大学到广州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探索公立中小学引入社会参与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变微观教育管理为宏观教育管理,建立第三方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市教育局牵头推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繁荣文化市场,整合文化资源,突出优势特色,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牵头推进)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确保广州体育发展居珠三角地区“排头兵”地位。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多元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创办国家级体育产业园区,促进竞赛表演业和彩票业发展。积极兴建体育设施,充分挖掘设施潜力,积极申办国内外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顶级赛事。(市体育局牵头推进)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以满足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为主,鼓励发展提供高端技术、高端设备和高端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鼓励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国际接轨,对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合作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市卫生局牵头推进)
6.文化创意功能。
以园区为载体促进创意资源集聚发展。对闲置楼宇、旧仓库、老厂房进行改扩建,把建设创意产业园区与“退二进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的人才、技术、信息、土地、政策等条件,推动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强创意产业体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文化类、研发类、设计类、咨询类、时尚消费类五大领域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产业品牌。(市委宣传部及市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推进)
围绕亚运会促进相关创意产品开发。发挥广州动漫、软件和工业设计优势,推动广州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为办好亚运会服务。通过亚运会提升广州城市形象和地位,带动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委宣传部及市科技局、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推进)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包括各类专利、软件、技术产品在内的各类信息检索,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着力做好创意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类别的知识产权管理指导工作,为其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加强对创意企业原创产品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建立软件、创意作品的版权登记制度。鼓励创意企业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推进)
7.商贸旅游功能。
商贸服务。鼓励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上经营等新业态壮大发展,培育若干商贸龙头企业,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推进商贸业由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变。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农村现代化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市经贸委牵头推进)
旅游服务。积极开拓入境游市场,巩固商贸旅游,提升发展文化、生态、美食、购物等多种类型旅游,开发都市休闲、城郊观光、乡村体验等岭南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和企业联合,高标准、组团式开发旅游片区。(市旅游局牵头推进)
8.总部经济功能。
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强化“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的核心地位,打造以沿江为特色的总部经济片区;优化提升发展较为成熟的“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片区,与沿江片区形成功能承接与策应。建设“白鹅潭经济圈”,打造面向广佛同城化的生态CBD。在外围城区,结合广州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广州科学城等专业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市规划局牵头推进)
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总部经济优惠政策,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先将总部企业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牵头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