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鞋(皮件)业
以高密制鞋业基地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由“制鞋业基地”向“名优鞋业产地”的转变,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立一批成熟的鞋材、鞋机、鞋化配套企业及皮革产品展示、贸易市场。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皮革的技术质量水平,丰富皮革的花色品种,重点发展包袋革、家具革和汽车座垫革等高附加值的皮革制品。到2011年,力争引进制鞋龙头企业2-3家,规模以上制鞋企业发展到50家以上,上下游配套企业30家以上,新增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形成年产轻革420万平方米、皮鞋600万双、革皮服装270万件的生产能力,培育2个“中国名牌”、 10个“山东省名牌”、 3个“中国驰名商标”、 8个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年均递增长17%,利税6亿元,年均递增10%。
(六)电动自行车业
以比德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昌乐电动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动两轮车、载重电动三轮车、微型电动四轮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关键部件配套体系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重点支持发展10个知名品牌和培育发展8家重点骨干和成长型企业,使比德文、绿源、绿鸽、华彤,小羚羊等电动车品牌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加快电机、电池、充电器、控制器和车架五大关键部件配套企业建设,以适应电动车产业向多系列、多品种、多变化、轻型、安全、方便、实用方向发展的需要;以锂电车和微型电动四轮车为突破口,逐步扩大电动车产品出口。重点支持培育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为电动车系列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应用范围打下坚实基础。到2011年,电动自行车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亿元,年均递增长15%,利税3 亿元,年均递增13%。
(七)工艺美术业
加快工艺美术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风筝、珠宝首饰及金属青铜器、红木嵌银漆器、木版年画、抽纱刺绣、玩具、雕塑等七个产业,形成以重点产区为中心、优势企业为支柱、重点产品为骨干的产业体系。风筝产业以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杨家埠风筝为龙头,培植做大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制作企业,形成较大规模的风筝生产市场和销售市场。珠宝首饰及金属青铜器产业以昌乐梦金缘、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潍坊汉金铸就青铜器研究中心为龙头,加快形成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群体。红木嵌银漆器产业以潍坊嵌银、新丰红木嵌银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红木嵌银产业发展。木版年画等特艺品以杨家埠大观园、安丘青云山年画馆、临朐华艺雕塑为龙头,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创作的文化艺术含量,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抽纱、刺绣产业以青州鲁绣、寿光千榕、梦佳服饰绣品、诸城银泰绣品、隆宇抽纱、利得尔等品牌为龙头,强化抽纱、刺绣与家纺、服饰和装饰的结合、手工与机编、机绣的结合,提高机制产品比重,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抽纱刺绣精品作为艺术品出口和进入陈设艺术领域。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150家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积极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振兴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风筝会、菜博会、鲁台会等招商活动大力吸引外资,支持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培植大企业集团,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到潍坊投资、参股,实现强强联合。在现有的产业集群基础上,到2011年培育造纸包装、食品、塑料、家具、制鞋、工艺美术、电动车等18个产业集群。
(二)拓展技术改造融资渠道。一是帮助企业加大工作力度,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银行贷款资金支持,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贷款。二是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充裕。三是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与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合,取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到2011年,争取有 8家轻工业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
(三)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开发一批对轻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提高设备及产品的创新能力。强化先进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企业间技术力量的整合,提高企业自主科技开发能力,努力开发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努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能力。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作,充分利用好晨鸣纸业博士后流动站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支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成果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到2011年再培育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把培育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作为一项长远工程来抓,以品牌建设和培育为核心,共同叫响做强“潍坊制造”品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洽活动,大幅提升“潍坊制造”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造30-50个国内或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品牌效应。以品牌树形象,以品牌占市场,向品牌要效益,以良好的品牌和信誉,不断提升和扩大我市轻工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五)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节能减排。推动技术创新,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使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能耗居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各企业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造纸产业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源头控制”转变。到2011年,全市造纸行业机制纸和浆综合能耗为700-800kg标煤/吨,纸浆平均综合水耗50-60立方米/吨,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80%以上。建立完善废水排放在线监测体系,对废水排放未达标企业停产整治,浆纸达到国家标准《造纸产品取水定额》A级水平,废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COD排放总量控制在1亿吨和1.2万吨以下,分别比2008年下降20%和18%。
(六)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行业管理办公室要重点围绕企业规划、投资、创新、管理、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强化指导服务,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技术合作与专业化协作。通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在规划、标准、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挥协调服务作用,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
附件一:全市轻工业技术和装备研发项目表(略)
附件二:全市轻工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表(略)
附件三:全市轻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表(略)
潍坊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食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推进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依托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产业化水平高、规模化进程快、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548家,其中农副加工企业427家,食品制造企业105家,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751.14亿元,增长21%;利润28.33亿元,增长17.9%;利税42.7亿元,增长18.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7亿元,增长20.6%;利润19.87亿元,增长19.06%;利税28.23亿元,增长20.59%。食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5亿元,增长41.03%;利润6.48亿元,增长34.47%;利税9.54亿元,增长34.49%。饮料制造业29.94亿元,增长74%;利润1.99亿元,增长51.6%;利税4.93亿元,增长19.78%。全市农副食品出口约3万批次,货值9.5亿美元。畜禽加工、蔬菜加工、淀粉及淀粉糖均居全省首位,色素年产量3亿克,占世界产销总量的1/3。全市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及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等,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全市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达50多家,年出口创汇过千万元的企业已达70余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有6家企业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诸城外贸集团被列入全国520家重点企业。有8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31 个产品荣获山东名牌,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通过技术改造,我市肉类加工、果蔬加工、淀粉及淀粉糖、色素、粮油加工等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我市食品工业近几年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食品工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较低,随着农产品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市食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步缩小,经济效益也在降低。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减排任务艰巨。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产成本增高、进口国限制增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产品产量下降,出口增幅下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减少,企业只能微利或保本生产。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食品企业科技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较低。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出口、增加就业为政策取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优势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食品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持我市食品行业平稳增长。
(二)原则
1、突出优势产业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2、突出自主创新的原则。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注重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有新的突破。
4、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广种植养殖示范管理经验,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增16%,其中食品加工业928 亿元,食品制造业197 亿元,饮料制造业47 亿元;利税63.3亿元,年增14%,其中食品加工业42 亿元,食品制造业14 亿元,饮料制造业7.3亿元。
2、中国名牌产品11个,山东名牌产品40个。
3、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4、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的企业12家,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
5、出口食品企业及大中型食品企业集团(公司)基本建立相匹配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6、全行业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降低10%以上。
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结合我市食品工业目前发展实际,重点发展畜禽加工业、果蔬加工业和饮料酿酒三大产业,同时搞好粮油加工业、调味品制造业、乳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链。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强技术创新,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一步提高食品工业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能力,加大“绿色品牌”创建力度。采用新型清洁生产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推广副产物和废弃物高值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废水处理,提高利用率。加强食品工业专用安全优质原料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技术研究及农药残留检测,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一)畜禽加工业。以畜禽肉类深加工为主,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放心肉和面向欧美日韩市场的分割系列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易存储方向发展。以得利斯集团、青州永寿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重点发展低温肉制品、高温火腿肠、风味熟制品等产品,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例。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放心肉,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存储方向发展。以诸城外贸、山东新昌、昌乐乐港、潍坊美城、潍坊万泉、安丘外贸、山东昱合、诸城万年、高密凯加、高密瑞合、潍坊金河等企业为主,重点发展速冻调理禽肉熟制品、冷冻分割系列产品、快餐类、酱卤类、乡巴佬系列熟食产品,积极推行禽肉食品国际注册,增加出口禽肉制品的竞争力。利用山东新昌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肉禽制造商和销售商--美国泰森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禽肉生产企业。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试点养殖基地,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完善畜禽类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的比重,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畜禽类食品质量安全。力争到2011年全市畜禽加工业产量达到190万吨。
(二)果蔬加工业。加强果蔬良种的培育,扩大无公害、无污染的果蔬基地建设,开发和生产各种绿色环保果蔬食品,大力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以及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果酱、果醋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果、蔬菜资源,加强果蔬原料、中间过程农药残留检验能力建设,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持发展以安丘外贸、诸城仁木、高密泰华等企业为主的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低温脱水蔬菜等系列产品,扩大果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潍坊华裕集团、山东塞维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即食冻干汤料、果蔬脆片等果蔬精深加工产品。力争到2011年全市果蔬加工业年产量百万吨。
(三)饮料、酿酒及其相关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果资源和矿泉水资源,大力发展果汁、茶汁、天然矿泉水等产品,向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饮料方向发展。酿酒业继续贯彻“优质、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要控制生产总量和企业数量,不断提高白酒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努力开发新品种,重点发展芝麻香型和浓香型等名牌白酒,推进“芝麻香型白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发展山东景芝酒业、青州云门春酒业、昌邑乾隆杯酒业、秦池酒业、诸城密州酒业、潍坊娃哈哈、潍坊华一饮料、高密鸿源饮品等企业。
(四)粮油加工业。粮食加工以玉米、小麦深加工为主。重点发展各类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方便面制品,继续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生产产业化。玉米加工向玉米淀粉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着力开发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产品。油料加工以花生油和大豆油为主,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加强对原料、中间过程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农药残留检验,建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重点发展小麦日处理500吨以上、淀粉年产50万吨以上、花生油年产1万吨、大豆油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扶持发展潍坊风筝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昌乐好友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五)调味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调味品,积极推广加铁强化酱油、风味酱油、食醋。发展日式高盐稀态酱油,鼓励发展年生产酱油、食醋2万吨以上的生产企业。到2011年,酱油、醋总量达到20万吨 ,继续扩大“崔”字牌香油等重点产品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打造中国香油第一品牌。重点扶持发展山东富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十笏园食品有限公司、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等企业。
(六)水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标准化优质品种养殖基地,扩大鱼虾类、藻类的加工广度和深度,增加水产食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低值鱼、藻类、贝类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率。重点发展速冻调理、即食水产品及深加工水产制品,提高水产加工品附加值。
(七)乳品制造业。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稳定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产量,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大力发展消毒奶、灭菌奶、发酵奶,积极研究开发多功能、多营养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提高配方奶粉的比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重点企业全部建立起与生产相匹配的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加强乳制品企业质量检验中心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扶持发展潍坊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潍坊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潍坊紫鸢牧业奶业分公司、潍坊冠康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