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力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估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到2015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的整体科技研发水平和决策能力有显著提高,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内国际技术合作,大力推广适应性技术。到2015年,力争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林业、渔业等适应技术广泛推广,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公众意识与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增强公众防范气候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在编制重大规划、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项目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到2015年,建立并形成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
第四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致力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促进全省和谐发展、绿色崛起。
一、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一)有序发展水电。 充分利用并合理开发水力资源,统筹流域开发,重点推进峡江、伦潭、山口岩、泰和水电梯级开发,新建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继续推进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二)促进火电技术进步。 大力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加快建设新昌电厂、井冈山电厂、贵溪电厂、景德镇电厂、九江电厂、萍乡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全面淘汰12.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单机60万千瓦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技术;加强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
(三)积极推进核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天然气。 加快发展核电,开工建设江西彭泽核电厂一期工程2×100万千瓦压水反应堆机组;重点开发鄱阳湖地区风能资源,建设长岭、老爷庙、大岭等风电场,建成2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太阳能,大力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城市太阳能路灯,建设2个集中式太阳能发电项目;加快引天然气入赣步伐,建设川气东送江西支线工程、西气东输二线江西境内干线,覆盖全省设区城市和沿线县级城市供气网络,形成清洁、高效的城市燃气供应体系。
(四)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利用。 在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等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秸秆发电,建成吉安、鄱阳、万载、新干四个生物质发电场,总装机约8万千瓦;在猪、牛生产大县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利用工程;合理开发建设燃料乙醇工程;大力推广种植光皮树、东京野茉莉等生物质能源树种;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
二、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
(一)严格控制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严格执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加快建立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建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服务外包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重点扶持半导体发光材料、光伏等节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