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西气候变化趋势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江西省气候中心预测结果表明:我省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一是与2000年相比, 202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62℃(南部)-0.64℃(北部)之间,2050年将升高约1.6℃,升温率自南向北增大。二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全省年降水量将增加1.9%-2.8%,2050年全省年降水量增加约5.4%,呈南多北少趋势。三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加大、强度增强。预计全省高温热浪事件明显增多,其中鄱阳湖地区更加严重;低温冷害事件也将增多,强度更强。全省降水时空分布将更不均匀,降水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暴雨、洪涝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大;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长,干旱的发生频率、强度、影响范围增大。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测算,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2134.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 15210.3万吨,占排放总量的68.7%;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温室气体4721.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排放总量的21.3%;农业甲烷排放85.4万吨,折合179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排放总量8.1%;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甲烷19.5万吨,折合40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1.9%。扣除全省当年森林碳汇总量324.3万吨二氧化碳,实际排放总量为218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4.99吨。预计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将有所下降,但由于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有效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还将不断推进,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双下降”任务相当艰巨。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就
(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完善产业政策,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跨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00.25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由42∶38∶20调整为16.4∶51.7∶31.9。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机械、信息、电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迅速壮大,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电信、旅游、信息服务等行业取得长足发展。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中的节能效益。
(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省能源消费总量由1995年的2391.7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5053.8万吨标准煤,但同期万元GDP能耗由2.04吨标准煤下降到0.92吨标准煤。着力改善能源结构,加大水电开发力度,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2007年,全省水电装机达到362万千瓦,农村沼气户用达到134万户。着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施《江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和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程;组织开展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提高公共节能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坚持不懈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整治,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60.5%。从1983年开始实施山江湖工程,大力开展飞播造林、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移民扶贫,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7%。从2006年开始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程。到2007年,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区134个,受保护面积9256.6平方公里。上述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林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法规制定。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出台了《
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
江西省森林条例》、《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决议》、《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等;在促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方面,出台了《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意见》、《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性文件为增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