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铜政发〔2009〕2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铜川市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九年五月十八日

  铜川市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城镇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县域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推进县域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破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效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对于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3%,连续数年经济增长超过15%以上,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县域城镇化水平仅为33.88%,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任务十分紧迫。一是城镇规模偏小。全市23个建制镇中,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工矿型城镇中(7个工矿型城镇集中了县域城镇中52%以上的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的城镇仅占建制镇的26%,17%的建制镇人口在0.5-1万人之间,57%的建制镇人口在5000人以下,87%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城镇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二是建制镇基础设施投入偏少,县域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偏低。全市建制镇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不足5%,有4个镇没有公共供水。三是中心城镇发育不足,对城镇富余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低。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城镇基础设施欠缺,影响了产业和人口在城镇的聚集。
  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提升我市在关中城市群中的地位。
  二、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城镇转型发展两大战略,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的竞争力、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指导原则。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领县域城乡建设发展全局。增强城乡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对县域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指导作用。
  --坚持产业支撑原则。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工业向城镇或工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优先选择区位有优势、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加大扶持力度,进行重点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引导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市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建成15个区域性中心镇,其中规模以上重点工业园区镇7个,1500人以上的中心村达到5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初步形成以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框架。
  到2020年,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全市重点镇和区域性中心镇达到18个,1500人以上的中心村达到7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1、县域城镇化水平
  到2012年,县域城镇总人口达到20.40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37.02%,全市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21.46平方公里。到2020年,县域城镇总人口达到25.66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45.1%,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31.20平方公里。
  2、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2年,全市县域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建制镇建成简单、低耗的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实现统一收集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燃气普及率达到8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1平方米,建制镇主要道路全面硬化。
  到2012年,中心村(1500人以上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庄主干道路全面硬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有一定的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率达到85%以上,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庄绿地率达到20%以上。村庄卫生、文化、商服、幼托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3、县域人居环境
  到2012年,县域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2平方米,主要街道、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绿地、广告牌匾等整洁美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宜君县建成省级园林县城。
  三、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0年底前完成市、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力争初步形成规模结构适宜、空间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城市与县城及各类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框架。到2020年,形成城镇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二)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
  以关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咸阳-铜川城镇带”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强南北交通主轴和东西向305省道及梅七铁路沿线次轴城镇的建设和培育,形成北起彭镇,南至南市区,东起高楼河,西至庙湾镇的“一纵一横一环绕”的城镇分布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工矿、旅游、商贸型城镇的提升和再造,挖掘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网络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
  依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各镇区位条件、发展规模和潜力,将全市23个建制镇分为三类:
  --重点镇(10个):有较强的产业支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力。包括宜君城关镇、彭镇、五里镇、陈炉镇、红土镇、黄堡镇、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
  --中心镇(7个):有一定经济基础,且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太安镇、广阳镇、王石凹镇、金锁关镇、玉华镇、庙湾镇、瑶曲镇。
  --基础镇(6个):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应先完善服务于居民生活的服务设施,然后通过特色产业培植,逐步发展壮大的镇。包括棋盘镇、阿庄镇、关庄镇、寺沟镇、小丘镇、柳林镇。
  根据建制镇的不同类型,各区县应分类制定指导和扶持措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使城镇化发展网络更趋合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给水、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到2012年,宜君县城完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坡头镇、黄堡镇、董家河镇、寺沟镇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与城市实现共享;其余18个镇建成简单、低耗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实现统一收集处理,有条件的镇积极建成与工矿区共享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完善城镇公共设施配置。依据服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分布、设施服务半径,合理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县、镇(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网络,县城建有公共体育场馆,社区、村庄普及健身设施。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城镇综合防灾体系。重点做好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工作,防止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建立和完善城镇农贸市场,畅通市场流通渠道,保证集贸市场集日平均高峰人数人均用地1平方米以上。
  (四)抓好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依据城乡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精心做好市、区县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重点抓好市、区县共建的新区南部工业园区、坡头镇载能工业园区、黄堡镇建材工业园区、董家河镇铝工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已有城镇基础设施,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加快园区建设。
  耀州区孙塬镇惠塬水泥工业园区、宜君县彭镇工业园区、印台区顺金和周陵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要高标准规划,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服务环境,引进优质项目,积蓄发展后劲,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和聚集力。
  (五)完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高效有序流动
  继续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技术、信息、房地产市场,打破市场的城乡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构筑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良好的市场体系,为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转创造条件。
  四、加大县城、城区和重点镇建设力度
  (一)突出抓好县城、城区建设
  宜君县要加快县城的道路、排水、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耀州区、新区、王益区、印台区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区的建设发展和改造。鼓励各区依照规划包装项目,不断完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县城和城区的辐射力。
  (二)大力实施重点镇项目建设
  各区县要抓住省政府每年在关中地区选择100个建制镇,连续三年支持300个建制镇改善镇容镇貌、提升城镇功能的机遇,积极申报全省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按照省与市县资金投入1:2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加快项目建设,结合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园林县城创建和“千村百镇”建设整治等活动,整体推进镇容镇貌的全面改善。
  在加快关中百镇建设的基础上,省政府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00个县城以外的重点镇,进行重点支持,各区县要全力做好申报工作,市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力争我市列入省级重点镇的范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全市将选择10个重点镇,集中财力,连续投入,力争3-5年形成全市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支持重点镇建设
  成立市重点镇建设协调小组,成员由发改、规划、国土、建管、财政、交通、农业、扶贫、水利、乡企、卫生、林业、电力、电信、教育等部门和四个区县政府组成,具体负责工业园区、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项目的确定和落实工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部门联动的原则,提倡“集中力量抓重点”的方法,做好资金的集中“捆绑使用”以及监管。区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包抓本级政府确定的试点镇和中心村。
  (四)创新机制,扩权强镇
  赋予入选全省重点镇的建制镇县级管理权限,建立一级财政,设独立国库的财政管理体制,形成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重点镇设置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2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区县财政设立重点镇建设专项资金,在下达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时,将重点镇建设用地指标单列,土地出让金收益除农民安置补偿和有关税费外,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镇按照县城标准征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五)以点带面,整体推动
  各区县在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的基础上,再选择1-2个区域内的基础镇进行扶持,促进区县域城镇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五、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县域城镇化科学发展
  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底以前完成市(含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新区)、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宜君县力争进入全省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试点县。组织专家对宜君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评估。如需修编,在2009年底前完成修编工作。
  完善建制镇总体规划。各区县要对辖区内建制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需修编的,于2010年底前完成修编工作。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的原则,将工业园区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工业园区建设任务的城镇,必须在2009年底完成园区规划和建制镇规划修编工作。
  (二)统筹城镇建设用地,扩大城镇发展空间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城镇总体规划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在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县域建设用地指标要向县城和重点镇倾斜。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鼓励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破产工矿企业场地利用、川道河滩治理等开发复垦的土地,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农村成片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开发建设。
  加快城镇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中村土地可由村民参股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可将城中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土地性质转变过程中的有关费用按规定给予返还。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县城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充分发挥效益,扩大使用范围。城市、县城周边的建制镇,要主动融入,接受城市、县城的辐射,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的工矿型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提高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具有旅游服务型产业潜力的城镇,要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和景区建设,精心改造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美化镇区人居环境,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响旅游文化品牌,增强其对地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统农业贸易型小城镇,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居民生活的基本设施和农贸商业市场,并根据资源和特色进行产业培植,逐步发展壮大。
  (四)完善村庄等级规模结构,突出中心村建设
  完善村庄等级规模结构,实现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基层村梯度辐射。明确村庄类型,促进各类村庄合理有序发展,形成“城中村进社区、城郊村联动城乡、中心村辐射基层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流失严重、居住分散的村庄,要有计划地实施搬迁,集中建设新村或者迁入附近中心村庄,逐步减少自然村数量,壮大中心村规模。
  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中心村农业产业发展,推进二、三产业向小城镇聚集发展,提高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转变农民生活方式,逐步提高文明程度,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