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建立考核表彰奖励机制。强化经济综合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成果专利申请,特别是对专利授权的考核力度,加大专利授权量的权重,将专利转化效益列入考核指标,突出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建立知识产权表彰奖励机制,对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中取得重大成就、知识产权保护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获得中国专利奖、中国驰名商标单位、优秀专利奖项目单位、优秀专利发明人以及获得著名商标的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科技进步奖的评审要以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质量作为主要指标,除特殊行业外,其余行业均需拥有专利成果才能参加评审。加大职务发明奖励力度,专利权所有单位对外转让专利权取得的税后收益,可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发明人或设计人。自行实施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后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外观设计专利实施后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1%的比例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
30.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制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目标和任务,培养30名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人才,300名具有较高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1200名具有较强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的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自主培训、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开展面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中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将其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引进步伐,鼓励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将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纳入我市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31.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强市际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重点推动苏北地区在知识产权执法、人才培养、中介服务、信息交流、市场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32.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并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普法教育五年计划、科普宣传周、专利活动周、“4.26”知识产权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大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学习培训计划,提高公务员的知识产权素养。加强对青少年的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意识。发挥新闻媒体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知识产权典型案例、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利用公共网站、公共设施、科普长廊等载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四进”活动,引导全社会关注知识产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