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要把社区公共服务作为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公安、人口计生、环保等部门要把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开展社区公共服务,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联合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服务的水平。政府职能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确需社区组织协助完成的行政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严禁政府各部门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名搞检查评比、达标升级、考核验收等活动,加重社区组织的负担。
(三)强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根据社区管辖范围、户数、人数、工作量等因素,合理核定社区工作人员,具体数额由所在县(市、区)政府确定。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确保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收入不低于上年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待遇。各地要按照每户10元的标准,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工资、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予以保障。财政困难县(市、区)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工资及工作经费,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适当补助。
(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组织办公、服务、活动用房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保障性设施,要纳入各级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统筹推进。建设费用主要由县(市、区)财政负担,省、市给予适当补助。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统筹规划,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补助。要重点解决社区没有办公用房,或在危房、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办公等问题。全省市辖区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要达到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县级市和县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要达到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社区活动用房面积。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产等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依法协助、督促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商)按照规定的标准把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公共建筑规划进行建设。规划部门在编制审批新开发小区的详细规划时,应当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严格把关,确保配置包括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在内的管理服务和文体设施建设用地。建设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规划确定应当建设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而未建设的,要责令建设单位限期纠正;对拒不改正的,予以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民政部门要掌握进展情况,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要指导社区组织加强对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社区规模调整后,民政部门应当对腾出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提出调整方案和处理意见。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