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包装的调味品(鸡精、调味料)、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果冻、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22类食品包装或标识上须印(贴)“QS”质量安全标识,凡无印(贴)“QS”质量安全标识的禁止销售。
(二)销售上述22类散装食品,须在所盛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QS”质量安全标识等内容。
(三)肉及肉制品、豆制品、奶制品、蛋及蛋制品、粮油制品和调味品(豆瓣、酱油、醋、味精)6类食品餐饮消费环节的市场准入,按照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食安办关于成都市食品市场准入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办发〔2008〕88号)规定的条件实施。
(四)现做现卖的糕点、饼干、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面食、腌卤肉制品、凉拌菜等食品,凭原材料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和原材料进货台账,方可销售。各监管部门按照工作职责,把好制作食品原材料的入市质量关。
四、工作职责
(一)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食品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各区(市)县食安办具体组织协调、督促检查。
(二)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监、工商、卫生、水务、商务、公安、教育及其他相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做好食品市场准入的相关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加强对与27类食品相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日常巡查和指导;加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及时查处种植养殖环节的违法行为。
质监部门负责加强27类食品的生产许可检查,摸清涉及27类食品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情况,做好提前告知工作,并及时规范;加强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日常巡查和指导,严格食品生产许可把关;加强日常监管,对已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食品尚未取得生产许可的,一律不准生产,及时查处生产领域的食品质量违法行为。
工商部门负责制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贸(集贸)市场自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站(室)建设方案,引导和督促批发市场、农贸(集贸)市场开办者自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站,并指导其建立工作制度;加大对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27类食品的监测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27类食品,一律不准销售,及时查处流通领域环节内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