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淄博市卫生局关于印发第十一届运动会鼠疫突发疫情处置等30个工作方案的通知

  三、饮水突发事件理化检验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其现象与表征,多数情况下能够了解到事故的原因、污染物、污染源,由此锁定检验的目标,顺利开展理化指标的定量检验工作。在处理饮水突发事件时,首先以GB/T5750.1~GB/T5750.1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为检测依据进行检测,参考饮水卫生标准,以此作为判断依据。
  ㈠金属元素分析
  在饮水突发事件中,微量金属分析多采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仪器。使用这些仪器可直接测试样品,无需浓缩,且需样品量少,测试中干扰少,测试范围宽,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
  ㈡ 有机物检验
  在饮水突发事件中,有机物污染较为常见,如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由于有机物种类繁多,浓度较低,因此与微量金属分析比较,有机物检验要复杂的多。通常可用质谱对未知物进行定性。水体中有机物分析最常用的质谱是GC-MS。对于农药类、除草剂、杀虫剂、极性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微囊藻毒素等可使用LC-MS等。

  附3:
剧毒、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一、理化检测实验室须设有符合要求的剧毒品、易燃、易爆物品专用储存室,确保物品的安全。
  二、剧毒品须有明细购入、使用、报废账目登记及两名管理人员相互核签。
  三、剧毒品、易燃、易爆物品均须有专门保管使用制度;须设双锁双人保管;账目清楚,账册分领帐和总帐,两人互核,帐物相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领用剧毒品须填写领用单,领导审批。
  四、实验室配成的剧毒和有毒试剂,须在特定场所进行配制,并界定品种和浓度,专柜存放,制定使用保管制度,指定专人负责。
  五、实验室存放易燃、易爆品的防爆设施和安全措施须符合公安消防有关规定的要求。
  六、实验室须加强对剧毒品、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情况定期自查和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及时发现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

第十一届运动会消毒保障及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指导和规范第十一届全运会赛事期间的消毒保障工作,提高应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生物恐怖和医院感染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当生物因子污染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能迅速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将危害和流行控制在最低程度,保障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卫生安全。
  二、制定依据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疫源地消毒总则》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制定本工作方案。
  三、工作原则
  ㈠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各赛区组委会医疗卫生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各赛区城市成立消毒保障技术指导组,指定专人负责全运会期间的应急消毒处置工作。
  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制定工作预案,完善工作机制,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确保消毒保障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㈢依靠科学、规范防治。建立承办赛事活动的比赛场馆、宾馆和会议中心等场所消毒设备档案,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和规范指导各类场所的消毒防护工作。
  ㈣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建立信息沟通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协调配合,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渠道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应对全运会期间消毒保障能力。
  四、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十一运会组委会医疗卫生部成立消毒保障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赛事期间相关场所的消毒保障和应急处置工作。成立省级专家组,负责对各赛区消毒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定有关的技术评估和工作方案。
  各赛区城市疾控中心负责本赛区消毒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各场馆责任单位消毒处置工作。开展现场消毒效果的检测与评估,及时反馈监测与评估信息。
  场馆所在的区(县)疾控中心协助市疾控中心做好消毒保障工作,开展现场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估,根据工作方案负责赛事期间现场消毒与动态检测效果评估,及时反馈检测信息,对辖区内的场馆进行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做好整改落实督导。
  场馆建设、使用及住宿宾馆等单位负责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安装使用消毒器械和药剂;及时将已使用的消毒器械和药剂信息反馈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消毒效果检测评估;根据检测评估的结果对有问题的消毒器械和药剂及时进行调整。
  五、工作内容
  ㈠消毒与效果评价
  各市要建立比赛场馆、就餐场所和定点医院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设施等技术档案,加强消毒技术指导,保障赛事公共卫生安全。
  1.调查了解比赛场馆集中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对拟用于空气消毒的设备进行科学评价、论证,采取准入式管理。
  检测要求:抽查集中空调系统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每个场所抽查5间;不足5间的场所逐间抽查。检测方法采用空气暴露法。抽查工作由辖区市疾控中心执行,2009年8月31日前完成抽查工作并上报检测结果。
  2.调查了解运动员就餐场所的饮食具消毒状况,对拟使用的食饮具消毒的消毒器、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对其进行科学评价、论证,采取准入式管理。
  检测要求:检测用于食饮具消毒的消毒器、消毒剂及拟用于食饮具、蔬菜等消毒的消毒器、消毒剂,进行杀菌因子、现场消毒效果检测。检测工作由辖区市疾控中心执行,2009年8月31日前完成检测工作。
  3.调查了解赛区定点医院和场馆的医疗保健机构就医环境、物品、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方式;对各定点医院开展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调查处置、消毒质量监测评价。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科学评价。
  检测要求:对每个场所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检测,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检测工作由辖区市疾控中心执行,2009年8月31日前完成抽查工作并上报检测结果。
  ㈡危险因素评估
  主要按以下方面进行传染病及感染危险因素评估:
  1.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空气传播疾病危险评估。
  2.餐饮具、食品、蔬菜等消毒器械消毒效果达不到要求而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危险评估。
  3.公共用具消毒的消毒剂效果达不到要求而可能造成感染性疾病传播和暴发的危险评估。
  4.赛区定点医院和场馆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危险评估。
  ㈢工作程序
  1.常规消毒评价
  省、市疾控中心根据相应的职责分工进行常规的消毒器械和药剂的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估工作。
  2.应急处置
  ⑴现场应急处置技术流程
  准备消毒药械和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前采样--现场消毒及卫生学处理--消毒后采样--消毒效果评估。
  ⑵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全运会赛区医疗卫生部疾病控制处--消毒组--医疗卫生部疾病控制处。
  ①现场应急消毒小组接到医疗卫生部疾病控制部门通知后,按照方案准备消毒药械、防护用品和采样及评估工具,立即赶赴现场。
  ②赶赴现场后,对受到生物因子污染或传染病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进行确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
  ③综合受到污染生物因子或传染病病原体的种类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采用微生物的方法对消毒效果进行采样检测,并对需要评估的场所在实施消毒前进行采样。
  ④根据现场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消毒。
  ⑤采用消毒措施,达到规定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后采样。
  ⑥实施从被生物因子污染地区撤出的人员和设备消毒处理,协助现场流调组和现场移动实验室人员穿戴防护服,协助样品传递。
  ⑦消毒完成后将消毒情况反馈给赛区医疗卫生部疾病控制处。
  ㈣培训与演练
  1.培训
  ⑴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法规、专业技术培训。使消毒操作人员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消毒处置技能。
  ⑵对场馆使用单位、住宿宾馆、新闻中心等与比赛有关的单位保健卫生人员消毒器械及药剂消毒效果自身检测培训。
  ⑶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估培训。
  ⑷对市疾控中心消毒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与感染暴发应急消毒处置技术培训。
  ⑸对市疾控中心消毒专业人员和与比赛有关单位的保健卫生人员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培训。
  2.演练
  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应急演练:
  ⑴突发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终末消毒演练。在比赛期间住宿的宾馆一旦发生如嗜肺军团菌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暴发,需对发生的场馆或宾馆进行终末消毒,包括室内环境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消毒。目的是通过演练检验应急消毒的流程是否合理,消毒措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评价消毒效果的检测手段是否灵敏等。
  ⑵生物恐怖应急消毒演练。主要针对不明粉末等生物恐怖事件发生后,对不明粉沫及受到白粉污染的人员及物品进行采取快速的消毒措施,去除环境、人员及物品上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演练的目的是检验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是否规范、合理,所采取的消毒措施是否到位等。
  六、工作进度安排
  1.2009年3月-2009年5月31日,完成工作方案的起草、修订及完善,完成必须消毒药械、防护用品的装备。
  2.2009年6月1日-2009年8月31日,完成对比赛场馆、就餐宾馆、定点医院等场所安装和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消毒器、食饮具消毒器械等进行调查摸底和监测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提出改进措施。
  3.2009年9月1日-2009年9月30日,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对所有比赛场馆、就餐宾馆和定点医院进行分类指导。开展消毒处置知识培训、实战演练和督导检查工作。
  4.全运会期间对安装并使用的消毒器械、消毒剂以及现场消毒进行动态评价;做好应急消毒处置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保障措施
  ㈠专业队伍建设
  成立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疫情信息报告分析、实验室监测和应急消毒等专业队伍。要制定专业队伍培训计划,针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传染病疫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演练、增强实战能力。
  ㈡经费物资保障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要保证预防、应急消毒等相关技术的储备和适量药品、器械的储备,完善储备机制,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能满足应急之需。

  附:1.全运保障消毒效果检测、应急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基本配置要求
  2.现场消毒处理方案及操作程序

  附1:
  全运保障消毒效果检测、应急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基本配置要求

序号

类别

设备名称基本配置、基本指标

数量

备注

1

应急消毒设备

消毒车

1 台

 

背负式喷雾器

10台

 

电动手提超低容量喷雾器

2台

 

气溶胶喷雾器

2台

 

车载式消毒机

1台

 

热烟雾消毒机

2台

 

2

消毒检测设备

余氯测定仪

2台

 

氯离子检测仪

2台

 

便携式空气氯检测器

2台

 

风速仪

2台

 

风量计

2台

 

压差计

2台

 

安得森采样器

4台

 

液体撞击式采样器

4台

 

尘埃粒子计数器

2台

 

温湿度计

2台

 

声级计

2台

 

紫外线照度计

2台

 

照度计

2台

 

 

 

 

 

 

 



  全运保障消毒效果检测、应急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基本配置要求

序号

类别

设备名称基本配置、基本指标

数量

备注

3

防护用品

特卫强防护衣

50件

 

一次性口罩帽子

800套

 

3M医用防护口罩

200个

 

防化学口罩

20副

 

防化学护目镜

200副

 

妙洁绒里手套

200副

 

特卫强防护鞋套

800双

 

轻型防护服

50件

 

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10套

 

防护目镜

50件

 

防护口罩

500个

 

乳胶手套

500双

 

加长乳胶手套

200双

 

长筒胶靴

100双

 

4

消毒处置药品

手消毒剂

500瓶

 

空气消毒剂

0.5吨

 

环境消毒剂

1吨

 

饮水消毒剂

0.5吨

 

 

 

 

 

 

 



  附2: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现场消毒方案及操作程序

  一、原则
  (一)消毒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疫点、疫区,迅速对疫情消毒、隔离做出初步评估,准备消毒用品、隔离防护用品。
  (二)确定需要防护的环境、人员及防护方案。
  (三)划定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范围、确定需要消毒的区域、物品和原则。
  (四)划定污染物种类、确定需要消毒的对象、消毒方法。
  (五)制定消毒实施方案。
  (六)现场消毒实施
  1.普通场所的现场消毒实施:由承担赛事的当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消毒;或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在市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由专业人员实施消毒。
  2.特殊环境、场所的现场消毒实施:需要对飞机、口岸等受到污染的特殊环境、场所进行消毒处理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消毒;或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下,在市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由专业人员实施消毒。
  (七)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将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八)条件允许时开展消毒效果评价。
  (九)对本次消毒的流程、消毒剂使用、消毒面积等填写终末消毒的记录。
  二、防护方案
  (一)环境防护:目的是控制污染范围,防止污染扩散。
  1.防护设备:警示划区用标志线、清洁包装袋。
  2.执行警示、戒严任务的人员:必要时,由政府协调解决。
  3.划分区域: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专门通道或出入口,必要时设置实际屏障、并在显著部位设置明确及醒目的标识;必要时设专人看管。
  4.在污染区内所有物品、或带入污染区内所有物品,在带离污染区之前,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方法:
  (1)经过消毒处理后的物品:可直接带离。
  (2)未经消毒处理物品:在外面加套一层清洁、完整无破损塑料袋密封,外表面用消毒剂全面擦拭或喷洒一遍后方可带离污染区。
  5.人员控制:禁止着装后进入污染区的人员随意穿越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当人员离开污染区时,必须将着装的污染防护装备脱掉、装入包装袋内物品,需在最外面加套一层清洁、完整无破损塑料袋密封,外表面用消毒剂全面擦拭或喷洒一遍后方可带离污染区。对双手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二)人员防护:目的是保护相关工作人员,防止被感染。
  1.需要防护的人员:在污染区内或进入污染区接触污染物、病人或可疑病人的所有人员,均必须穿戴防护装备。
  2.防护装备:
  (1)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着装:隔离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工作鞋。必要时戴护目镜、戴正压全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防护服。
  (2)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着装:隔离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胶靴。必要时戴好护目镜、安全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防护服。
  (3)专用手消毒剂。
  3.人员控制:禁止未着装的人员进入污染区。在污染区内的人员、或进入污染区内人员,在离开之前,必须进行卫生、消毒处理。人员卫生、消毒处理方法:
  (1)在污染区穿用过的防护装备,不得离开污染区,或就地消毒、或装入包装袋。
  (2)接触污染物后、离开污染区时必须进行手消毒。
  (3)必要时消毒液冲淋、沐浴。
  三、消毒方案
  (一)设备:喷雾器、火焰喷射器、消毒车、配制消毒液容器、消毒防护装备、消毒器械与消毒剂。
  (二)方案:根据污染现场发生的传染病传播特点、污染情况,对以下方案进行选择。
  1.室内环境空气处理
  (1)机械清除污染空气:开窗通风或机械排风排除污染空气。用于室内污染空气易于排除的环境。
  (2)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或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用于室内污染空气难以排除的相对密闭环境。
  ①有人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空气消毒:采用空气消毒器械持续消毒,按照所选择的空气消毒器械的消毒能力与消毒空间配备空气消毒器械数量等等。
  ②无人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杀菌灯直接照射,紫外线灯安装数量按照1.5W/立方米、距紫外线杀菌灯垂直1m处C段波长辐照度值≥70μW/c㎡、持续照射时间≥60min;或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化学消毒剂喷雾量20mL/立方米,密闭时间≥30min;或用化学消毒剂熏蒸消毒,过氧乙酸用量为1~3g/立方米、持续熏蒸时间≥120min。
  注意:禁止在有人环境中采用紫外线杀菌灯直接照射、化学消毒剂喷雾或熏蒸消毒方式。
  2.环境物体表面处理
  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1)消毒剂种类:根据场所需要选择消毒剂。例如含氯消毒剂。
  ①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0%~25%。
  ②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含量50%~55%。
  ③次氯酸钠类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4%~7%。
  ④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其他物体表面消毒用的消毒剂。
  (2)消毒剂使用浓度与消毒作用时间: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或风险评估后选择适当浓度与时间。
  (3)消毒方式:喷洒、擦拭、浸泡消毒处理。
  环境喷洒消毒方法:进入污染区时,首先消毒进入通道;在污染区内消毒时覆盖所有可能存在污染的表面,不得留有死角;对墙面消毒高度应不低于2m,离开污染区时,边消毒边退出。化学消毒剂喷洒量约200mL/㎡,喷洒量以喷湿为度。
  3.手消毒处理
  必须使用卫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4.食饮具消毒处理
  (1)煮沸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处理的方法。煮沸消毒100℃、持续煮沸时间≥15min;蒸汽消毒100℃、持续蒸煮沸≥10min。
  (2)食饮具消毒柜: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
  (3)化学消毒:根据情况选用消毒方法。
  ①消毒剂种类:酸性氧化电位水、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
  ②消毒剂使用浓度
  用于先去残渣、清洗后再进行浸泡消毒的器具,消毒剂使用浓度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或风险评估后选择适当浓度与时间。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用于去残渣、未清洗进行浸泡消毒的器具,消毒剂使用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或风险评估后选择适当浓度与时间。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5.具有保留价值的畏热、畏湿物品及文件处理(包括可疑生物污染邮件)
  密封包装后转运,采用环氧乙烷灭菌、辐照灭菌等处理。
  6.医疗废物处理
  (1)在现场必须设置临时的独立、专用的医疗废物暂存场所。
  (2)医疗废物必须由有资质医疗废物处置机构清运。
  (3)清运处理之前,医疗废物包装必须符合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
  7.污水处理
  (1)消毒剂种类:根据情况选用消毒方法。例如含氯消毒剂。
  ①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0%~25%。
  ②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含量50%~55%。
  ③次氯酸钠类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4%~7%。
  ③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其他用于污水消毒的消毒剂
  (2)消毒剂投放量:按照处理后污水余氯量维持在6mg/L~8mg/L计算投放。一般投加量为有效氯含量20mg/L。
  (3)消毒接触时间:不低于2小时。
  (4)处理后必须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方可排入市政管道。
  8.呕吐物、粪便等污物处理
  (1)消毒剂种类:根据情况选用。例如含氯消毒剂。
  ①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0%~25%。
  ②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含量50%~55%。
  ③次氯酸钠类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4%~7%。
  ③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其他含氯消毒剂。
  (2)集中式处理: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机构,按照污水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3)分散式处理:不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水处理系统机构,消毒剂使用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或风险评估后选择适当浓度与时间。
  9.防护用品处理
  (1)一次性使用防护装备,使用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2)耐湿热重复使用的防护装备,使用后密封包装无害化处理后转运,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压力蒸汽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20min;灭菌温度132℃~135℃、灭菌时间≥4min。
  (3)不耐湿热重复使用的防护装备,使用后密封包装无害化处理后转运,消毒剂使用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或风险评估后选择适当浓度与时间。
  (三)选择消毒剂、消毒器械的原则
  1.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规定的消毒剂、消毒器械。
  2.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
  3.选择绿色环保、低毒、安全产品。

第十一届运动会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传播疾病消毒处置工作方案

  为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突发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建筑物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传播,控制空调系统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十一运会赛事期间医疗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
  做好全运会赛事期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危害,提高应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突发空气传播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十一运会赛事期间各类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对参赛运动员和社会公众健康危害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和消毒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㈠指挥机构
  十一运会组委会医疗卫生部及各赛区组委会医疗卫生部门要成立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处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传播疾病的突发事件,督导比赛场馆、宾馆和会议中心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处置工作。
  ㈡技术指导组
  组建省级专家组,负责对各赛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处置的技术指导,制订消毒处置工作方案和技术标准。各赛区城市疾控中心要成立由公共卫生、消毒和传染病控制专家组成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突发空气传播疾病技术指导组,负责对本赛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处置的技术指导。
  ㈢应急处置队伍
  在赛区城市疾病控制机构指导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责任单位、专业清洗机构成立专业队伍具体实施消毒清洗工作。
  赛区各级疾控机构成立消毒队,负责消毒技术保障、现场调查、实施现场消毒处理、填写现场消毒工作记录和消毒效果评价等。
  四、消毒处置原则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暂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实施应急消毒处置措施:
  ㈠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
  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流行的。
  ㈢经检测,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存在重大卫生安全隐患的。
  五、消毒处理程序
  发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传播疾病时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实施消毒处理程序:
  ㈠根据检测结果和评估分析相关信息报告,发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传播疾病时要立即关闭所涉及区域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停止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场所举办的一切公共活动。
  ㈡调查事件发生的性质、时间、地点、范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制定消毒处置工作方案。
  ㈢对可能受到空气传播疾病感染的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致病微生物污染产生的危害,对可疑场所、物品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㈣将无关人员撤离现场,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洁消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终末消毒,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
  六、消毒处理
  ㈠应急处理流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