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支持农村校舍改造和中学实验室建设,加大城区中小学校舍建设力度,切实改善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条件,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力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强做优高等教育,积极抓好“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面向海内外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切实抓好科技事业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扩大红歌会影响,办好第四届江西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力争全省40%以上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积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抓好江西国际影视文化城、出版产业基地、泰豪动漫产业基地、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典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工作。三是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计生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加强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突出改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条件,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广泛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筹备第七届城运会,认真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四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毫不松懈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高度重视抓好森林防火,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基层维稳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民兵预备役、“双拥”、国防动员和民族宗教工作。切实关心老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
(七)继续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重点围绕八个方面,办好60件实事。重点是:努力扩大就业,新增18亿元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个人创业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确保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力争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城镇“三无”特困群众和农村五保户等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对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对因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实行临时救助,对困难群众实施法律援助,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扶助对象发放奖励扶持金,为10.5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7万人、290万人、270万人和13.5万人。大力加强医疗保障和食品药品安全,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职工达到500万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统筹基金使用率达到85%,提高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继续大力推行济困助学,免费向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地方课程通用教材,扩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对财政困难县(市、区)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行专项补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力争新增廉租住房5.9万套,租赁补贴12.8万户,经济适用住房受益家庭达到1.4万户以上。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救助制度,支持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新建、重建住房6500套以上。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计划”,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启动小水库移民的解困工作,重点抓好全省3069个重点村扶贫开发,完成深山区、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5万人移民搬迁。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是改善群众出行、用电、用水、通讯等条件,硬化1.1万公里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电力线路4695公里,新增150万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增加农村沼气用户15万户,行政村宽带网络通达数达1.5万个以上,开通3000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卫星电视。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在县城以上城区建设10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开放式居民休闲公园、绿地,在500个行政村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工程建设试点,建设10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室,建成2000个“农家书屋”,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