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方面:因局部强降雨天气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城市内涝等灾害将会增多,江河出现流域性特大洪灾的可能性加大。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将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趋势更加明显,地区间差异显著,年际变异加大,江河水位下降,资源性、季节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状况日益严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产业结构和种养殖发生不适应状况,农作物生长期缩短,品质下降,粮食产量波动加大,导致大幅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增大,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致使地力下降,病虫害越冬代存活率高、繁殖基数增加、传播速度加快、危害范围扩大,对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事故灾难方面:大风、强降雨、大雾、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衍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公路、水运、民航、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安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并可能造成城镇道路交通堵塞等问题,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因强降雨导致的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将严重影响工矿企业和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气温偏高将加剧空调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给电力供应保障带来更大压力。
公共卫生方面:高温、干旱、洪涝灾害、大风、雷电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导致呼吸道、消化道疾病、虫媒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大;发生中暑、心血管疾病和伤寒的概率增加并将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降雨量和温度模式的变化可能改变传染病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范围,鼠疫、霍乱、疟疾、登革热、血吸虫、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冬春季节气温偏高影响候鸟迁徙时间和途径,禽流感等动物疫病流行、扩散和影响人类的风险增大。
三、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工作措施
(一)积极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发改、气象、科技等部门要组织开展对气候变化基本事实、科学原因、主要影响的研究工作,开展近百年来我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研究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和强度变化,建立气候变化对南充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指标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发改、气象、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交通、卫生、规划和建设、环保、城管、房管、水文等部门要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运输、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公共卫生的影响研究,及时发布影响评估报告,深化南充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和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论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加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生态恢复、河流保护、人工造林、固碳减排、气候调节等科学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我市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开展大中型工程和工业布局的气候可行性、适应性论证分析;加强对城市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应急能力建设研究,为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