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循环经济生态文化理念的培育
遂宁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配合“五创联动”建立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系统健康协调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成为一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不仅要按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人居环境,而且应该注重循环经济的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强化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着力培养公众的生态道德观,促进生态意识的树立,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社区作为一个基本的宣传载体,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的实例,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和宣传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使人们了解循环经济知识。如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节能宣传周和世界水日等,用文学创作、书画、摄影等形式开展循环经济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向公众展示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贴近百姓生活的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等形式推广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生活中,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的健康、顺利的进行。
(二)坚持循环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循环经济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社会、从企业到园区不断完善,努力使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
2.群众性。循环经济生态文化建设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采取可以在居民中普遍开展的措施,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具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生态保护力量,使循环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科学性。循环经济生态文化包含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为了发展生态文化,需要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方面着手构建,以充分发掘生态文化的科学实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三)深化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近年来,遂宁市政府从各方面努力打造生态城市的形象,通过对外开放展现遂宁的生机和活力,通过交流互动吸收更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多方的协调配合,寻找共同点,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完整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大力宣传、努力普及科学的循环经济生态文化理念,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意识和价值取向,共同关心、监督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遂宁城市发展现状,以社区为单位提倡绿色社区的打造,以创新的社区理念普及循环经济生态文化,从微观层面创建生态文明的氛围。作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载体,绿色社区应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能和新能源等硬件。此外,结合遂宁城市特色,进一步普及绿色社区的概念,通过独特的社区文化形式来体现自身特色,在完善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倡生态示范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以充分利用社区所在地的自然资源营造绿色环境的文化氛围。推进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的建设,力求形成一个覆盖遂宁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的绿色生态城市的创建网络。
(四)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产品、生态文化等与现代生态学相联系的名词术语被普遍认为是仅存在于富裕国家的特有社会发展产物,而绿色经济作为一种以节约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日益深入人心,它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力求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于一体发展。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还应包括健康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原则,比如环保意识、诚信意识、互助精神、合作理念等。依据遂宁的发展现状,应以社区、企业为单位,以政府为引导,从消费和生产两个层次营造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1.消费方面。提倡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尤其是对水、电等基本资源的节约,同时实行环保减量和环保产品的选购,且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育稳定的市场,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政府要发挥表率作用,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绿色采购、绿色消费,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引导资源消费方式的改变,带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工作。
2.生产方面。将循环经济型生态设计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实施涉及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的生态工程。对企业内部结构实行构架创新,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宣传和贯彻清洁生产审核,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鼓励企业间资源的梯级利用,按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企业和产业间的生态工业链。
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土地资源
1.积极挖掘存量土地利用潜力
改变土地粗放型开发利用模式,积极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消化闲置土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清理闲置土地,加大闲置土地消化的力度,下大力气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批后跟踪管理,狠抓项目落实。对资金不落实,没有条件动工的,应取消项目和预约的土地,收回土地用于真正能开工建设的项目。
加快市内老企业的改造搬迁,根据产业特点,结合改制、改组、改造、整合,推动有潜力的企业向创新工业园区集中;按规划完成旧城改造任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走内涵挖潜的道路,实现原有城市的内涵扩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程度。
2.确保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依法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公益事业项目以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的开发区(工业区)内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用地需求。按照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抓好分区功能规划,选择最适合的、有效益的、可持续的产业和项目落户,使有限的计划用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3.提高城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村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镇住宅用地的集约化水平。重点对旧城区、老企业、村镇等土地资源进行整顿开发,加强对农民宅基地的整治和寻查,规范管理农村的宅基地,提高农村住宅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制定和完善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集约用地评价体系,促进工业、高校、交通、农村居民点等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4.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保障遂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沃土工程”等项目,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各项工程监督管理制度,突出抓好示范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土地整治,进一步增建标准化农田。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农田的污染,改良基本农田的土壤结构,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有效地保护耕地,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拓展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根据遂宁市地质和水文情况,遂宁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按照浅层地下空间、中层地下空间和深层地下空间三个立体层次进行。在浅层地下空间,主要发展商业、旅游、停车场、步行街、民防工程及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公共设施。在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下交通,如地下公路隧道,建设地下综合体及相应的市政公用设施等。要加强对地下空间运用的研究,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提高遂宁城市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有限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空间。
(二)水资源
1.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在遂宁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打造西部水都。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遂宁”这一工作主题,走可持续发展的治水、兴水之路,“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保障水利”三线建设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涪江防洪封闭圈项目,不断推进和完善涪江防洪封闭圈建设,完成猫儿洲护洲堤,整治开善河,整治芝溪河。改变遂宁市单一水源、单一管线的供水状况。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各地水库蓄补引作用,提高枯水期供水的可靠性。
2.重视水资源保护
做好污废水的处理和达标排放。密切注视渠河、涪江引水口和上游地区的水质变化,关注和参与涪江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治理工作。
3.开展现代城市雨水利用
推广雨水利用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实现水资源涵养、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1)采用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利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2)采用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等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
4.加强节水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
尽快制定专门、统一的节水法规,进一步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此改变多部门管理与管理不力的局面。同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通过调研,编制合理的行业用水定额,建立完善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指标体系。
5.多方位开展节水工作
开展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维修保养,减少城市管网输水损失和浪费;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节约城市生活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实行一水多用、分级使用和串联使用等;在做好农业输水渠道防渗的同时,因地制宜推广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水稻“浅、湿”灌溉技术、耕作保墒技术等;拓宽污水处理回用途径,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
(三)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与资源化
1.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
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系统。在船山、安居、蓬溪、射洪、大英等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建立垃圾分拣、堆肥、焚烧、填埋的综合垃圾处理体系,加快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和固废处理中心,通过采用分拣、堆肥、焚烧热能发电等垃圾处理方式,实现我市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逐步规范废品回收市场
实现垃圾处理和废品回收一体化,形成垃圾处理中的收集、分类、再生利用的“一条龙”封闭管理,完善以清洁楼为中心的分类垃圾收运体系和废品回收网络。
3.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从税收、信贷、征地和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投入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重点建设遂宁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基地,实现固体废物处理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4.加强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集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