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65.53亿元,增长17.5%。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9.24亿元,增长27.2%;更新改造投资13.40亿元,增长23.3%;房地产开发投资11.55亿元,增长21.0%。城镇非国有投资44.66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68.2%。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工业、房地产、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投资18.55亿元,增长30.3%;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7.01亿元,增长38.0%;房地产业投资11.55亿元,增长21.0%;教育业投资3.24亿元,增长31.7%;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2.43亿元,增长49.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2.63亿元,增长52.4%。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385个,比上年减少4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05个,减少5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5.5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1.12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2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0.4%,新增固定资产8.65亿元。年末,滨江路景观工程、银丰国际、建设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完成。38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9.1亿元,同比增长2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2%。
4.国内贸易
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带动下,住房、汽车、通讯服务、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消费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增幅创近几年来的新高。其中,县及县以上的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43.30亿元,增长17.9%;县以下的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5.92亿元,增长14.6%。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增长15.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49亿元,增长15.8%。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9.37亿元,增长17.1%。餐饮业零售额15.60亿元,增长24.7%。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25类商品中增幅较大的有:金银珠宝类增长44.3%,家具类增长140.1%,石油及制品类增31.3%。
5.对外经济
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组团参加了第十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分别与成渝两市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书》和《经济社会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引进新加坡宏景投资有限公司在大英县构建世界一流盐浴中心。组团赴辽鲁进行回访,进一步对接前期洽谈的招商项目。外贸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出口创汇总额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外派劳务1442人次,增长5.0%。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引进内资项目610个,到位资金44.70亿元,增长26.8%;引进利用外资到位2656万美元,增长27.0%。
6.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87亿元,其中二级路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92亿元。大英至乐至改建工程、县道射蓬路射洪至蓬溪改建工程、县道西金路射洪县段改建工程已全部完成。县乡标美路暨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总投资1.20亿元,极大改善了农村交通滞后的面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474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421公里;年末铁路通车里程达78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100269万吨公里,增长46.6%;水路2541万吨公里,下降 24.8%。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165664万人公里,增长29.5%;水路1720万人公里,增长23.2%。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3459万元,增长0.6%。年末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达到35.91万户,增长13.4%。其中,市话用户11.76万户,农话用户9.92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9.15万户,增长29.5%。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5%。
旅游业坚持改善旅游环境,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开拓客源市场,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旅游收入成倍增长。中国死海全年接待游客94.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5401万元,今年“五一”旅游黄金周门票收入在全省9个重点景区排名第一。全市共接待游客449.3万人,增长23.6%;旅游总收入16.34亿元,增长32.6%;入境旅游人数由上年的400人增加到3100人。
7.金融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4.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42亿元,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03亿元,减少0.78亿元,下降3.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46亿元,增加5.13亿元,增长4.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6.48亿元,增加4.71亿元,增长5.8%;中长期贷款余额26.12亿元,增加0.12亿元,增长0.5%。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62.38亿元,现金支出469.40亿元,现金净投放7.0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2774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财产险收入5348万元,下降4.3%;人身险收入22308万元,增长47.2%。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021万元,减少 5.1%。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388万元,减少17.0%;人身险赔付金额1633万元,增长32.4%。
8.人口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措施得力,低生育水平稳定,控制人口成效显著。全市年末总人口381.23万人,政策生育率91.16‰。出生人口2.39万人,人口出生率6.42‰;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5.11‰;人口自然增长率1.31‰。全市城镇化率31.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9.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91亿元,增长1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79元,增长16.3%,比上年增幅快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7元,比上年增加747元,增长12.6%。工薪收入仍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400元,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5523元,增长15.2%。其中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288元,增长33.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362元,增长30.5%;食品消费支出2676元,增长23.0%;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433元,增长10.5%。
农民收入继续大幅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8元,增收309元,增长12.3%。增长幅度连续两年超过两位数,增加金额连续两年超过300元,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3元)。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156元,增加289元,增长27.5%,其中外出务工收入835.1元,增长32.9%;家庭经营收入2565元,增加141元,增长5.8%;财产转移性收入193元,增加17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6.9%。其中,食品支出下降1.4%,衣着增长24.8%,交通通讯增长21.1%,其它商品和服务增长14.8%,居住增长14.6%。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0%。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9.37亿元,增长13.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4.0亿元,增长16.1%。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8.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万人,增长6.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5.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4万人,增长4.3%。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从业人员11.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9.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万人。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9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1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851万元,征缴率100%。全年为79101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5.82万人,征收医疗保险费8400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3.49万人,征收工伤保险费442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22万人,征收生育保险费390万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2.18万人全部纳入供养,城市低保累计91.37万人次。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9%。
遂宁市现有的经济实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性质、人们共享的价值观,人口状况、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为遂宁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5年,紧紧围绕“建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质量跃上新台阶。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439所,在校学生63.8万人,教职工3.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8万人。全市小学1057所,招生3.87万人,在校小学生28.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24%;普通中学175所,招生8.82万人,在校学生26.03万人。幼儿园184所,在园幼儿5.87万人。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九”覆盖率保持在100%,初中三年巩固率84.45%,初中毕业生“三年直升率”达8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青壮年非文盲率继续保持在99.6%。
普通高中教育成效显著。普通高中招生人数2.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89万人,每万人口有普高在校生202人,居全省第一。金华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获得成功,全市已建成11所省级以上示范高中。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9所,市内中职学校招生1.69万人,在校学生4.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3.3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7.36%。
民办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民办教育学校382所,在校学生5.8万人,增长5.6%;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市在校学生人数的9.2%。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普通高中高考参考人数19003人,上本科线人数5741人,上线率30.21%;被高等院校录取新生14537人,录取率69.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全市成人高校录取2412人,全年参加自学考试7262人,计14269科次,合格科次1998人,毕业346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全市获得国家和省级计划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攻关计划项目7项,招投标项目3项,专利实施计划项目2项。全市2005年安排科技计划项目11项。
获得科技进步奖励项目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市以来获得的最高科技成果奖励),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4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