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事局关于印发《贵阳市2009年度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的通知
(筑人通〔2009〕16号)
各区、市、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工作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现将《贵阳市2009年度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印发给你们,作为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工作中指导人才培养、开发和引进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贵阳市2009年度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筑党发〔2008〕21号),深入实施我市“人才强市”战略,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需求导向及择业信息,引导人才向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为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人才支持。特别是在受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情况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人才信息服务,特编制《贵阳市2009年度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一、《目录》编制目的
《目录》是全市政府人事部门人才需求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向社会公布我市人才需求的渠道和宣传载体。
(一)人才流动宏观导向
1.多形式、多渠道引进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急需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业、金融、商贸等重点领域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中青年人才。
2.依托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大工作,采取柔性引才方式,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知名人士、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博士后、博士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政府顾问,由市政府聘为“筑城特聘专家”。
3.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实施《贵阳市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办法(试行)》,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4.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或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筑创业。
5.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实行限时办理,推行网上办理审批手续。
(二)人才培养导向
1.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参照《目录》,充分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将人才培养纳入发展规划,超常规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凝聚力和发展后劲。
2.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挖掘我市各种培训机构的潜力,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训的力度,大力培养高端人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生态产业人才、基础人才。
3.鼓励国(境)内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及其他有实力的培训机构来我市投资或合作,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开展各类人才培训。
4.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攻读我市紧缺急需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三)人才服务导向
1.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工作。对我市引进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的人才及高层次人才,限时办理列编、调动、工资审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各种社会养老保险续接手续。
2.对我市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涉外人才,可采取一人一策,不拘一格加以引进。
3.相关部门要及时兑现人才引进的优惠待遇。
4.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大中专毕业生,可根据《目录》提供的专业需求、产业(行业)导向和地区导向引导其确定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5.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渠道作用,拓展人才服务范围,积极为各产业(行业)需求岗位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录》编制依据
(一)《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二)《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
(三)《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四)《贵阳市“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提出的人才开发主要目标。
(五)我市人才现状和人才环境。
1.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对近年来我市人才市场各类人才动态供求状况的分析及对我市(含地、县、乡)部分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需求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
2.我市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三、《目录》编制体例
《目录》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人才需求类别、专业学科、需求岗位类别、人才需求层次、产业(行业)导向、地区导向等6个栏目。既反映了我市2009年度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又明确了政府人才开发工作的重点和宏观导向。
(一)人才需求类别
以实用性为准则,围绕着《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提出的奋斗目标,共列出旅游、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及会展中介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药业、能源及磷铝煤化工、特色食品及生态农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烟草业人才等13个大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