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白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轻工业协会、省白酒工业协会)
为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快我省白酒工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
全省白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4家,2008年生产商品酒76.55万千升,比2007年下降了8.25%,产量仅次于四川的111.76万千升,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销售收入166.6亿元,比2007年增长18.32%,其中,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全省白酒行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山东省名牌3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8件、中国驰名商标15件。我省白酒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档白酒向精品化发展,低档白酒则采用固液结合方法。逐步增加自酿优质粮食酒生产,积极减少薯类酒生产。大力推出自主创新并代表鲁酒风格的芝麻香型等白酒,形成了独特的鲁酒风格。二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省白酒质量鉴评优质品率均达90%以上。芝麻香型白酒国家标准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成立了全省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日臻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日趋明朗,产品风格基本稳定。企业的原酒生产储存大大增强,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白酒企业主动进行内部设备改造升级,扩建窖池,新增储酒罐,更新灌装线。三是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长期以来,鲁酒生产企业普遍将其产品定位为区域性地方品牌,对地方市场建设和营销比较重视。目前,省内90%的中低端产品市场份额已被鲁酒牢牢控制。近几年来,以泰山生力源集团为代表的鲁酒生产企业,凭借其扎实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产品市场定位,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并取得较好的业绩,增强了鲁酒走向全国市场的信心。目前,鲁酒省外市场销售已占10%以上。四是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日益加强。各生产企业对节能减排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省政府要求,淘汰落后酒精生产能力近6万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加强消耗指标定额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2007年,吨酒标煤消耗下降3%,水循环利用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利用废渣进行有机肥料生产步伐加快。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如四川。继2007年鲁酒产量首次被川酒以2.74万千升的微弱优势超过后,2008年产量比川酒少35.21万千升,近10年来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8.25%),而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15.79%,在全国白酒行业景气飙升时,我省白酒获利不大。二是产品结构比较落后。目前,鲁酒主要以中低档酒生产为主,比重达80%以上,高档酒生产比重较小。2008年山东每斤白酒价格为10.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元,比川酒低13.3元。三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鲁酒在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使得鲁酒过份依赖当地市场,缺少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现有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167家,平均每家企业生产量不到5000吨。目前山东获得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有600余家,少数不规范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干扰正常市场竞争秩序,而且也带来了酒品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四是产品和市场同质化,品牌宣传不到位。由于各企业用于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基本雷同,加上鲁酒消费市场相对集中,因此,在竞争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内耗严重,使得市场开拓受阻,省外白酒借机大量进入。目前,我省没有一个国家名酒,品牌形象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在新产品推介和品牌宣传方面投入少、力度小,为鲁酒大规模走向全国增加了难度。五是税赋较高,企业负担重。从全国同行业情况来看,四川白酒企业的税赋在13%左右,安徽、河南等省白酒企业的税赋均在20%以下,而我省则在30%以上。税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省白酒产量达到100万千升,创中国名牌5个,创中国驰名商标30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
(二)发展重点。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加大资金募集力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增强我省白酒整体实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培育发展七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泰山生力源、兰陵、景芝、扳倒井、古贝春、琅琊台、孔府家等企业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古贝春6.59万吨、7万吨、8万吨,泰山生力源4.32万吨、5万吨、6万吨,景芝4万吨、4.5万吨、5.5万吨,兰陵3.8万吨、4.2万吨、5.2万吨,扳倒井3.5万吨、4万吨、5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鼓励促进芝麻香型白酒发展。芝麻香型白酒是全国十一大香型白酒之一,也是鲁酒首创的一种独特且可以走向全国的优势酒种。鼓励鲁酒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强芝麻香型白酒的科研力量,提升芝麻香型白酒的工艺水平,鼓励鲁酒企业走出去,促进作为鲁酒代表的芝麻香型白酒在市场中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入,采取先进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发酵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内在品质创新。在目前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基本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已逐渐明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酒体的净爽水平,完善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低档酒生产,提升中高档酒的生产比重。融合鲁酒的浓香低度酒与芝麻香酒两大优势,开发出与传统浓香型白酒差异化较大的、香气和风味更好的创新产品。
(三)强化品牌建设,增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浓香型低度酒和芝麻香型白酒的鲁酒风格特点优势,加强对泰山生力源、兰陵、景芝、扳倒井、古贝春、琅琊台、孔府家等我省有影响力品牌的宣传力度。发掘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提高感官质量水平,提高我省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将地方品牌变成全国知名品牌,增强我省品牌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注重市场营销,开拓市场空间。抓好营销创新和国内市场开拓,以白酒生产相对薄弱的省市为重点,加大宣传和营销攻关。与经济实力强、市场网络覆盖面广的经销商联合营销或参股,调动经销商积极性,使鲁酒产品重新走向全国市场。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工艺,通过跨国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五)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各企业应主动淘汰落后的蒸馏酿造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在完成国家核定的淘汰5万吨落后酒精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落实山东省白酒能耗标准,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各类技术,利用酒糟和污泥生产有机肥料,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发电,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山东省啤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轻工业协会、省啤酒工业协会)
近年来,我省啤酒工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振兴我省啤酒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全省啤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75家,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12家。2008年完成啤酒产量480万千升,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11%,居全国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利税32亿元、利润10.5亿元。36家重点企业啤酒产量425万千升,同比增长10%;5个麦芽企业(或车间)的麦芽产量为18.31万吨。截止目前,全行业拥有资产总额153.5亿元,从业人员达3.02万人;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国家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15个。
(二)存在问题。
1.经济效益较差。2008年全行业亏损额高达9000万元,其中在行业排名前17位的企业亏损3家,亏损额为3551万元,占全部亏损额的近40%。36家重点企业中,有8家企业亏损。
2.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发展不平衡。2007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平均生产量只有5.77万千升,比2003年少1.38万千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万千升,低于广东省近5万千升。36家重点企业平均生产量不到10万千升,与美国22个生产企业生产近2300万吨啤酒相比差距较大。除青岛啤酒一枝独秀之外,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群体。
3.产品和市场同质化,低价竞争依然存在。由于产品质量和档次基本雷同,消费目标市场相对集中,低价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几年,啤酒原料大麦、酒花价格大幅度提高,由于怕失去市场,啤酒价格增长很少或没有增长。
4.啤酒原料大麦依然主要依赖进口。我省基本不产大麦,利用国产大麦也较少,所用大麦主要依赖进口。国际市场大麦大幅涨价,对我省啤酒行业影响很大。
(三)面临形势。
1.行业竞争进一步升级。啤酒行业的竞争已从最初的规模战演化为现在的圈地战、品质战,竞争的升级给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致使啤酒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技术的创新则带动了整个行业水平的跃升。
2.企业并购现象加剧。啤酒行业的并购之风从未停止,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十分重视山东巨大的啤酒市场,纷纷抢滩我省市场,我省本土啤酒企业市场压力很大。
3.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完善。啤酒瓶(日用玻璃)产业的发展和区域布局还不尽合理,其技术开发也明显滞后于啤酒产品的进度。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啤酒工业做大做强。
(二)方针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啤酒行业步入有效、有序的竞争局面。
2.从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到以管理和质量求发展转变,打造啤酒工业的精致工艺链条,使整个啤酒工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终端形成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优势。
3.推进技术进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规模和技术水平。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全省啤酒产量达到6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总额45亿元、利润总额16亿元。
三、发展重点
1.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广泛募集资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将企业做大做强。
2.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3.坚持技术创新。大企业集团科研中心着重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中小型企业着重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啤酒口味的新鲜度管理、口味一致性上采取措施。产品结构向小瓶化、个性化、高档化发展。到2011年,啤酒生产企业节能减排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发展青啤、银麦、泰山、燕京、雪花等企业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重点企业的生产目标分别是:青啤600万吨、660万吨、720万吨,燕京36万吨、40万吨、50万吨,泰山36万吨、40万吨、50万吨,华狮17万吨、22万吨、28万吨,银麦12万吨、14万吨、17万吨。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实施兼并重组。利用当前金融危机时机,进行低成本扩张。广泛吸纳技术和人才,奠定发展基础。
(二)大力开拓市场。在保持国内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国际市场,发挥品牌优势,扩大青岛啤酒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积极承接国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意识,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持在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
(四)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落实国家和省节能标准、产业政策,鼓励研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促进节能降耗。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啤酒工业链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指导。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应着重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信息发布、反映行业动向、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制定行业标准、应诉行业返倾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啤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山东省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轻工业协会、省造纸工业协会)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的特点,能够拉动林业、农业、化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造纸工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我省也是全国重要的造纸生产基地。近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深刻变化,全球经济衰退与行业周期性调整叠加在一起,使全省造纸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为使造纸行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已经下发的《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促进全省造纸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3号)文件,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近年来,山东造纸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量和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截至2008年底,全省造纸产能达到1600多万吨,其中机制纸和纸板产量1350万吨,占全国的17%;主营业务收入约900亿元,同比增长8.4%;行业从业人员15万人,规模以上企业约270家,平均规模约6万吨,年产量300万吨的1家,150-200万吨的2家,40-100万吨的5家,居全国先进水平。在主要纸及纸板中,新闻纸产能200万吨、涂布白纸板200万吨、书写印刷纸280万吨,木浆年产能15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涂布纸产能15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