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航空航天、核电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5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三批)的通知


  (二)完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新能源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尽快掌握高纯度太阳级晶硅材料、多结非晶硅薄膜电池和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生产工艺以及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制造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加快推动太阳能配套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引导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太阳能产业协作,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完善规范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能源产品性能、能效、试验和检测方法以及系统安装、设计等标准,逐步建立行业联盟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实施,规范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新能源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加快组建国家级新能源产品检测中心。组织开展新能源类节能产品认证。实施新能源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新能源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实行产品公告推荐制度,确保产品质量,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能力建设。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定期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度。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依据。加强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五)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外合作体系。围绕提升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建设技术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项目洽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落实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创汇能力。积极加强与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互访培训活动。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六)完善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大意义,普及新能源知识,增强社会认同感,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新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举办新能源产品展示活动,推动产业招商、开拓市场。加强典型示范引导,加快建设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开展新能源知识进课堂活动,将新能源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新能源的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实力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专业,加快学科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投身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七)完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调度管理范围,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监督考核,逐步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认真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依法强化新能源行业监管,将新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执行情况纳入节能监察范围,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各级发改、经贸、财政、建设、科技、农业、环保、税务、工商、质监、统计、教育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大措施,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我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省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节能办)

  为推动全省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省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2100多家,从业人员近60万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9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00亿元,利税620亿元。

  2.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全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123”工程取得积极进展,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节能环保效益日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泰安高新区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的生态型省级高新区,以鲁北企业集团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以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3.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依托于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到目前,全省认定的能源审计机构66家,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23家。山东融世华租赁有限公司、东营胜动集团等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4.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全省形成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节能环保知名品牌,山东美陵公司生产的高效节能换热器、潍坊恒安公司生产的散热器、山东鲁阳公司生产的绝热和隔音材料等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金乡金人公司生产的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日照海汇集团生产的袋式除尘器等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8年国家公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我省共有15类、4872种产品入选,品牌效应日渐突出。

  虽然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弱,多数企业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发展缓慢,技术开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节能环保企业数量多,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管理差、竞争力弱等问题,缺少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制度体系不完善,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市场不规范,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部分地区对节能环保产业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追求近期利益,忽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二)面临的形势。

  1.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初步建立了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2.结构调整面临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竞争格局变化,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合理布局、融合资源提供了机遇,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装备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将有力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升级,促进企业相互融合,实现跨越发展。3.政策支持力度增大。国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资金保障、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工业调整振兴,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和调控机制,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尽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多作贡献。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