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水资源保护
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水权分配制度、水权转让制度;加大全行业节水力度,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加大祁连山等冰川、雪线的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排放。继续做好引洮工程建设,优化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加快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双塔总干渠、西干渠续建及乡村配套工程建设。同时,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卫生等部门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卫生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加快推进饮水安全、灌区改造、病险水库等项目。
(四)增强人体健康领域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将增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而目前我省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初步结论的不确定性大。为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加快开展气候变化对环境相关疾病的影响机制研究,探索气候类型、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干预手段如研发相应的预防疫苗、药品等奠定基础。加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健康进行环境管理,增加适当的医疗保健。
(五)重大适应工程
1.甘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甘南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源涵养功能,黄河干流在玛曲境内全长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58.7%,占黄河年均径流量18.6%,故甘南湿地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相关专家指出,黄河发源于青海,但成河于甘南高原。据监测,甘南湿地呈明显萎缩之势,由20世纪80年代的42.7万平方公里萎缩到目前的17.5万平方公里。湿地面积锐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天然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玛曲县境内28条黄河支流已有11条干涸,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了25%。
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已先后投资4.6亿元,在甘南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要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2003年至2006年,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甘南120多万公顷草场得以围栏。2006年3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7年12月该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总投资44.51亿元,实施期为2006-2020年,主要建设退牧还草88.79万公顷,草原鼠害综合防治104.85万公顷,沙化草原综合治理18万公顷,草原防火23.61万公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13.84万公顷,天然林保护15.74万公顷,重点公益林管护18.56万公顷,封山育林2.21万公顷,森林防火4.7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5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2处。甘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增强甘南州生态区功能,提高全省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2.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遭受过度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严重挤占了生态用水,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下游民勤地区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日益严重,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其北部湖区生态已十分脆弱,绿洲面临消灭威胁,严重危及居民的生产生活。
为加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重点治理工作,2007年12月国家批准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中详细分析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预测,制定了具体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如金川区、凉州区城镇居民生活综合用水定额为170升/人·天,民勤县、古浪县为150升/人·天,山区农村居民生活综合用水定额为54升/人·天,平原区为60升/人·天,以及工业、农业灌溉、生态等用水分配方案。规划中还列出了重点治理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等。规划目标是:2010年基本实现六河水系中下游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停止下降,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2020年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北部湖区预计将出现总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左右的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潜埋区,形成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六河水系中游地下水位有所回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在西大河水系所属灌区实施以强化节水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西大河水系的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使西大河水系下游金川-昌宁盆地地下水位有所回升,生态系统有所好转。总体上石羊河流域重点工程实施后,可增强我省石羊河流域四市九县的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也会增强该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引洮工程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是将洮河引向中部地区的榆中、渭源、临洮、陇西、会宁、安定等县区,对该区域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用水进行补充供给。
该项目于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关于审批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1552号)批复,于2007年由国家水利部《关于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批准实施,批复总工期为74个月。工程概算总投资372167万元,目前已下达各类资金195110万元。工程设计年引水量21902万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工业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水量为14944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69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9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条长109.73公里的总干渠、4条长148.4公里的干渠和40条长341.46公里的支渠及相应的田间配套工程。截至2008年10月,该工程总干渠工程18条隧洞开设施工作业面38个,累计完成隧洞掘进及一次支护33.18公里,斜井、平支洞掘进及一次支护4.41公里,工程施工进展顺利。
4.其他方面
除上述工程以外,我省还将加大民勤地区治沙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及半干旱沟壑生态脆弱区治理等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切实做好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
第五部分 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政策措施效果分析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省2000-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预计未来十年我省人口总量还会有进一步增长,经济也将得到较快发展,在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长也将不可避免。
2005年全省总人口达到2594.36万人,2004-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以此推算,2010年和2015年的我省总人口将分别达到2673.13万人和2754.29万人。
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7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此推算,2010年和2015年,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3114.69亿元和5016.25亿元。
二、甘肃省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
根据我省温室气体排放发展趋势,结合《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能源工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对未来我省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设立两个情景:情景一为外推情景,即:根据2003-2007年的全省GDP能耗下降情况外推,预计2010年和2015年的GDP能源强度将进一步下降,由2005年的2.26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和2015年的1.94吨标煤/万元和1.66吨标煤/万元;情景二为政策情景,即:按照《甘肃省能源工业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和2015年的GDP能源强度将进一步下降,由2005年的2.26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和2015年的1.81吨标煤/万元和1.45吨标煤/万元;并且在上述两个情景中,均将充分考虑全省未来水电和风电发展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外推情景
在外推情景中,到2010年和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4396.76万吨标煤将分别增加到6031.15万吨和8328.19万吨;在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由2005年的7798.71万吨,分别增加到10155.01万吨和13352.72万吨。到2010年和2015年,单位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5年的4.03吨分别降为3.26吨和2.66吨;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由2005年的3.01吨,分别增长为3.80吨和4.85吨。与2005年相比,2010年节能256.12万吨,相当于减少514.0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15年节能330.24万吨,相当于减少662.7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政策情景
在政策情景中,到2010年和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4396.76万吨标煤将分别增加到5631.68万吨和7261.50万吨;在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由2005年的7798.71万吨,分别增加到9353.27万吨和11211.87万吨。到2010年和2015年,单位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5年的4.03吨分别降为3.00吨和2.24吨;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由2005年的3.01吨,分别增长为3.50吨和4.07吨。与2005年相比,2010年节能188.45万吨,相当于减少378.2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15年节能260.23万吨,相当于减少522.2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减缓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