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市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已形成了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一五”前三年,第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4.6%,分别高于“十五”时期4.72个百分点和2.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上升,“十一五”前三年分别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1.84个百分点和4.72个百分点。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了主导产业的集聚。编制完成了全市产业导向目录、甘泉堡工业区规划、商业网点规划、铁路物流园发展规划,强化了工业、服务业产业区划功能,促进了产业集聚。“十一五”前三年,全市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5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累计项目投资412亿元。2008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年均增长53.6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从“十五”末的23.14%,提高到38.87%。
(三)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前三年,我市累计投入405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建设温室、大棚7500亩,标准化菜田1.4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330亩,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7900亩,优质蚕豆生产基地1万亩,高效优质饲料基地12万亩。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16元,三年年均增长11.87%,高于规划目标4.8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个百分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三年来累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5亿元,实施了2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项目,重点实施了农村标准化居民点和农村乡镇供排水、绿化、亮化、道路的改造;建设和改造了8个乡卫生院、44个村卫生室、9个乡镇文化站,解决了4.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照壁山水库成功下闸蓄水,乌-板-水公路建成通车,大西沟水库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了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供排水项目。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32家,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围绕行政审批、民主决策、投资管理、公共财政和政务公开等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资本、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成效。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完成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各项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供热、供水、燃气等公用事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城乡电价统一步伐加快,乌昌地区电价统一已经实现。继续加大了外经贸领域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加强,利用外资水平再上新台阶。外商投资企业已进驻生物、信息、环保、风能发电、铝制品、服务业开发等领域。“十一五”前三年,共引进区外到位资金255.25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2家,实际利用外资2.12亿美元。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