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我省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目前产品涉及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器件封装和应用产品等领域,在高亮度LED(发光二极管)、LD(激光二极管)外延片及芯片制造、大功率器件封装和LED显示屏、路灯、景观照明等已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在SiC(碳化硅)衬底材料、高亮度红/蓝光外延片及芯片等领域也居全国前列。山东大学设有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蒋民华院士率领的由一批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国内一流研发队伍,在晶体材料、半导体发光器件、固体激光器等领域拥有一大批科研成果,将为我省开展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LED和LD外延材料及管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LD外延片及管芯已占领了70%以上的国内市场,为我省半导体照明技术的产业化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目前,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在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滨州等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济南高新区依托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形成了外延片及管芯制造基地;青岛在GaN(氮化镓)-MOCVD(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又称外延炉)高端专用设备、GaN(氮化镓)-深紫外延材料生长、大功率LED系列产品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潍坊、济宁形成了大功率发光器件芯片及封装、路灯、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等应用产品生产聚集地;威海的荣成、文登等地依托大批韩资和日资企业,形成了光电子产业聚集区;滨州依托部分南方投资者形成了初具规模的LED显示屏产业聚集区;高亮度GaN(氮化镓)蓝色发光二极管研发、SMD(贴片式)/功率LED生产、LED矿灯、LED信号灯以及LED/LD应用产品领域聚集了众多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在衬底材料的产业化、外延材料和管芯制造的规模化、大功率器件的封装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应用产品的产业规模还很小。一是企业小而散,缺少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领军人才带动,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二是产业链不完善,应用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薄弱,上下游配套能力尚未形成。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资金短缺,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四是产学研结合不够,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发展趋势。为支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纷纷制定半导体照明发展规划,加大研究开发力度。美国能源部设立了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公司参与的半导体照明国家研究项目,欧盟2007年启动了“彩虹计划”,日本“21世纪光计划”、韩国“GaN(氮化镓)半导体发光计划”也纷纷启动。通用电器、飞利浦、奥斯拉姆集团都启动了大规模商用开发计划,进军半导体照明领域。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半导体照明产品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提出“重点研究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展十大节能工程,把推广高效节电绿色照明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半导体照明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指导,坚持市场拉动、研发带动、应用促进,充分发挥我省现有优势,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优势领域为基础,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合资合作、产学研联合为手段,以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化进程,拓展应用领域,疏通瓶颈制约,完善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明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照明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在化合物单晶、管壳框架、封装材料、荧光粉、化学试剂、激光晶体、固体激光器制造及其他相关制造业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在功率型SiC(碳化硅)衬底材料、LED(发光二极管)和LD(激光二极管)外延片等上游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达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管芯制作、器件封装等中游产业领域,培育5家以上规模化生产企业,产业规模达到国内前列;在应用产品等下游产业领域,培植1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建设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