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以准入、追溯、召回、退出制度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企业生产许可证管理,严格发证准入关。加强对获证企业的后续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严把原材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关,严格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以贯彻实施
食品安全法为契机,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严格落实《
食品安全法》各项制度入手,加强监督和诚信建设,系统、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建设,深化“抓基层、打基础、规范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产品质量和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发挥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作用,构建涵盖“地方政府、监管部门、技术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等多方面的监督网络,形成长效监管合力。
5、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围绕食品、日用消费品、建筑装修装饰材料等产品,突出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等关键项目,制定监督抽查产品计划,增强全市监督抽查联动合力,加大监督抽查的广度和深度。全市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计划覆盖率达到95%,检验覆盖率达到85%以上,涉及安全健康的产品的检验完成率达到100%,力争使我市重点产品合格率由90%上升至95%以上。完善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对基层质监部门开展后处理工作的指导,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加强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
(三)提升质量和安全监管能力
1、加快执法装备更新换代。加大装备投入,争取地方财政等多渠道资金支持,进一步解决经费保障不足,执法装备、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办公条件不强等问题,尤其要进一步解决基层执法装备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加大“科技兴检”力度,重点加强执法现场快速筛查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引进。
2、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共青羽绒检验检测的国家技术机构,加强基层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推动检测机构资源整合,联合检验检测能力较强的大中企业共建实验室,不断加大技术机构检测设备投入、提高检测人员素质,进一步健全以市级技术机构为骨干,县级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市技术机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质量和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结合“金质工程”,推进12365投诉举报、食品生产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发挥信息化在业务处理、业务咨询、投诉举报、打假指挥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