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建立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支撑体系,健全预警机制”的情况。2007年,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系统。要求加密沿海海域、乡镇、主要城市、气象灾害多发、天气敏感等地区气象监测站点,拓展台风灾害监测网络等;二是加强预警系统建设。要求建立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综合系统,实现对台风、暴雨、雷电、干旱等气象灾害及洪涝、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预警等;三是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监测监护。要求对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重大油气输送管道与储运设施、大型桥梁、重要通信枢纽进行监控等;四是将“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省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与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等项目列入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进入可研评估阶段。此外,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台风,省政府还于2008年投资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防台风、防汛抗旱等应急工作实现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
四、关于“制定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情况。2003年以来,我省在原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相继编制、修订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省级已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24个,省直部门预案76个。各市、县(区)也参照省级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修订了相应预案。2007年,我省还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为突破口,将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努力提高基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与此同时,我省还十分重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如在2008年初抗御雨雪冰冻灾害斗争中,团省委、红十字会、工会等部门组织了志愿者队伍,站在抗灾救灾第一线开展送温暖活动。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省各界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有关企业加班生产救灾生活必需品,医疗卫生部门积极救治地震灾区受伤人员,迅速形成了强大的抗灾救灾合力。
五、关于“恢复重建以人为本,融入当代科技成果”的情况。 “以人为本”、“科学抵御”是我省2008年抗御雨雪冰冻灾害斗争的经验和启示。近年来,每次台风灾害过后,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能坚持以人为本,及时组织专人深入灾区指导灾后恢复重建,拨出专款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加大病险水库、堤防隐患排查与整治力度,提高抗灾能力。关于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方面,《福建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一是要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高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检验等方面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应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关单位联合攻关,加强对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等技术研究,提高早期发现、防范和处置能力。如省地震局自主开发了烈度速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后1分钟内,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在4分钟内完成地震参数测定;三是要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