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用人部门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导师互聘、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和优势互补,按照适应社会需求、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的模式,共同建设应用型学科和专门研究中心,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和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强化研究生实践历练和研究潜能,建立健全国家、省和培养单位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与办学声誉,努力打造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品牌。
9、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把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作为教育对外开放、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方式,在国内或国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制定并实施“山东省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项目,通过公派研究生出国攻读学位或进修访学、支持研究生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办学与科研合作、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指导研究生等方式,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努力缩小研究生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努力使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通过多种途径具有接受国外优质教育的经历。支持、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学校间导师、学生的互访、互派,广泛合作,开展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支持水平高、条件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到国外办学,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
四、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
10、进一步规范、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要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根据学科前沿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进步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着力构建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理工农医类研究生要加强人文类课程教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类研究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各类研究生要加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
11、根据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有计划的加强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高水平双语课程,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秀课程与优秀原版教材。跟踪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优秀研究生课程的跨培养单位互选和学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