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推介发布2009年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通知

  15.齐单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02号。2006年审定。
  育种者: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XF0138/SX211。XF0138是以美国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连续6代系统选育而成;SX211是以法国商品玉米为基础材料,经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19-20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浅绿色,花药浅红色。试点调查:生育期106天,株高282厘米,穗位121厘米,倒伏率4.6%、倒折率2.4%,小斑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5级,锈病3级。果穗筒型,穗长15.8厘米,穗粗5.3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平均16.0行,穗粒数518粒,红白轴,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4.7%,千粒重359.8克,容重716.2克/升。2004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为:高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感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籽粒品质分析结果为:粗蛋白含量10.10%,粗脂肪含量4.90%,赖氨酸含量0.24%,粗淀粉含量71.00%。
  产量表现:在全省玉米区域试验中,2004年亩产628.0千克,2005年亩产556.3千克,分别比对照农大108和郑单958增产13.4%和3.7%,两年22处试点21点增产1点减产;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5.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500-4200株/亩。以6月15日前播种为宜,肥水管理上要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增施优质农家肥。施好基肥、种肥,重施穗肥,酌施粒肥,浇好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16. 淄玉14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07号。
  育种单位:淄博鲁中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Lz912/Lz809。母本Lz912为黄331与478杂交,再与A13-2-5杂交后自交选育;父本Lz809为H21与昌7-2杂交,再与黄糯杂交后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19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绿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夏播生育期102天,株高279厘米,穗位115厘米,倒伏率0.2%、倒折率1.7%,大斑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为5级、锈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为9级。果穗圆锥形,穗长17.6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0.3厘米,穗行数平均14.4行,穗粒数508粒,白轴,黄粒、马齿型,出籽率84.8%,千粒重318.9克,容重707.0克/升。2006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感小斑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感瘤黑粉病,抗矮花叶病。200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9.6%,粗脂肪4.0%,赖氨酸0.26%,粗淀粉76.20%,粗淀粉含量达到高淀粉玉米1级标准。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94.2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6%,22处试点17点增产5点减产;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8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0.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40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在锈病重发区慎用。
  17.天泰5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05号。
  育种单位:平邑县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PC13/spc07。母本PC13来源于78599系统,父本spc07来源于瑞德系统。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全株叶片数18-20片,幼苗叶鞘淡紫色,花丝绿色,花药浅紫色。区域试验结果:夏播生育期105天,株高272厘米,穗位126厘米,倒伏率0.9%、倒折率1.7%,小斑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为5级。果穗筒形,穗长16.0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平均15.2行,穗粒数504粒,白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5.7%,千粒重329.6克,容重740.2克/升。2005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感小斑病,高抗大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和瘤黑粉病,中抗矮花叶病。200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9.2%,粗脂肪4.4%,赖氨酸0.31%,粗淀粉71.27%。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85.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4%,19处试点17点增产2点减产;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7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18.谷育17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04号
  育种单位:阳谷县种苗研究所。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301/2302。301为美国杂交种78599与8112杂交后,连续自交选育;2302为美国玉米杂交种与丹340杂交后,连续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19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浅绿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0天,株高245厘米,穗位103厘米,倒伏率15.7%、倒折率3.8%,抗倒性较差,最重发病试点大小叶斑病发病均为5级、锈病为7级、青枯病为12.0%。果穗筒形,穗长15.5厘米,穗粗5.4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平均15.9行,穗粒数503粒,白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8.2%,千粒重321.3克,容重728.6克/升。2004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抗小斑病,高抗大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2004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1.90%,粗脂肪含量3.90%,赖氨酸含量0.28%,粗淀粉含量73.10%。
  产量表现:在全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2004年亩产607.8公斤,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7.0%;2005年亩产582.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2%,两年20处试点18点增产2点减产。2006年生产试验亩产600.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4000-4500株,注意防止倒伏,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19. 金海702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08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组合为JH673/JH3372。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半紧凑,苗期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8天,株高平均253厘米,穗位平均98厘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0.4%、倒折率0.6%。全株叶片数20-21片,叶色深绿,花丝红色,花药黄色。果穗圆柱形,果穗穗长19.4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平均15.0行,穗粒数572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83.8%,千粒重328.6克。2002-2003年试点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0.5级,青枯病0-13.4%,粗缩病0-15%,黑粉病0-7%。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大、小叶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青枯病、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粗蛋白含量10.56%,粗脂肪含量3.72%,赖氨酸含量0.33%,粗淀粉含量70.52%,容重750克/升。
  产量表现:该杂交种在2002-2003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6处试点中21点增产5点减产,2002年平均亩产602.1公斤,比对照鲁单50增产11.7%;2003年平均亩产572.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3%。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一组),平均亩产601.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7%。
  栽培要点:适宜密度3200株/亩,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利用。

  (二)春玉米品种
  20. 丹玉86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14号。2008年审定。
  育种单位: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丹988/丹T138。母本丹988是杂交种78599为基础材料自交选育,父本丹T138为丹9046与L2杂交后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21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绿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胶东春播生育期120天,株高278厘米,穗位121厘米,倒伏率0.8%、倒折率0.2%。果穗筒形,穗长20.0厘米,穗粗5.1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平均15.6行,穗粒数623粒,红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1.7%,千粒重344.4克,容重756.8克/升。2006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大、小叶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叶病。200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1.1%,粗脂肪含量4.5%,赖氨酸含量0.27%,粗淀粉含量70.94%。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胶东春播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19.4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03%,9处试点全部增产;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0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3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春玉米大田。
  适宜范围:在胶东地区作为春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21、农大108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1002。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选育过程:178×黄C杂交选育。一代杂交中。
  特征特性: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株型半紧凑,穗位上下7片叶的叶向值为42.27,单株叶面积1平方米,吐丝期叶面积系数6.39(密度4500株/亩)。根系发达,达8层78条,比对照掖单13号多5-10条。穗长16-18厘米,果穗筒形,穗行数16行左右,单穗平均粒重127.2克,百粒重26-35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品质优良。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含粗蛋白9.43%,粗脂肪4.21%,粗淀粉72.25%,赖氨酸0.36%。据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牧草室分析,农大108秸秆粗蛋白量6.95%,粗脂肪1.06%,粗纤维31.73%,灰分6.78%。该品种在西南生育期112-116天,在黄淮海夏玉米区99天,需大于等于10摄氏度活动积温2800摄氏度。2000年丹东农科院接种鉴定,高抗玉米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和纹枯病。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参加国家西南玉米组区试,1997年平均亩产538.8千克,平均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3.8%,居参试品种第3位;1998年平均亩产513.3千克,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9.09%,居参试品种第6位。2000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35千克,比当地对照增产8.58%,居参试品种第3位,在29个试点中有25点增产4点减产。
  栽培要点:一般肥力条件下3000-3500株/亩,条件较好或夏播可3500-4000株/亩。该品种喜肥水,抗倒性强,保绿性好,加强肥水管理,可增加籽粒产量和青(贮)饲料产量 。前期应适当控制肥水,大喇叭口期可重施追肥。后期应注意田间排水,如成熟期积水,会增加青枯病的发生。
  制种技术要点:保持品种种性的关键是保持亲本自交系质量以及亲本繁殖过程中符合操作规程。178生育期比黄C早8-10天,制种时如以178作母本,父母本可同期播种,以避免调播期的麻烦,有的地区播种前将1/3黄C浸泡24小时,以延长黄C散粉时间。以黄C作母本时,需先播黄C,露头后,播178。如遇春旱,常因土壤干旱影响178出苗而导致制种失败。以178×黄C方式制种,父母本行比可1:5-1:6。
  适宜范围: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区及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推广种植,但在纹枯病流行区应慎用。
  22.东单60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19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组合为A801/丹598,母本A801为丹9042/(丹9046/墨黄9)选系,父本丹598为外引系。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8天,株高平均285厘米,穗位平均116厘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0.1%、无倒折。全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红色,花药黄色。果穗纺锤形,穗长18.1厘米,穗行数平均18.1行,穗粒数682.4粒,红轴,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6.5%,千粒重286.9克,容重674.0克/升。2004年试点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一年8处试点)最大值为: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青枯病2.0%,粗缩病1.0%。2004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抗小斑病,高抗大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和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分析,粗蛋白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3.70%,赖氨酸含量0.35%,粗淀粉含量69.40%。
  产量表现:该杂交种200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参加山东省杂交玉米引种试验,8处试点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604.1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000株/亩,其它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理措施。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1:5,第一期父本(2/3)与母本同期播种,在第一期父本萌动(约3-4天)播第二期父本,母本每亩留苗3750株左右,父本750株左右。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鲁中、鲁北、鲁西北地区作为麦田套种品种推广利用。

  三、水稻品种
  (一)普通品种
  1.临稻10号
  原代号(名称):94-7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15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选育过程: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亲本组合为临89-27-1/日本晴。
  特征特性: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7天,株高约95厘米,直穗,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剑叶宽短,上举,叶色浓绿。亩有效穗平均22.8万穗,穗实粒数平均107粒,千粒重平均24.8克。稻瘟病轻度或中度发生,纹枯病轻度发生抗倒性好。2001年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据农业部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测试:整精米率(65.2%)、长宽比(1.7)、碱消值(7.0级)、胶稠度(77mm)、直链淀粉含量(16.5%)、蛋白质含量(11.9%)六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82.9%)、精米率(73.9%)、垩白度(1.8%)三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7.9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7.8%。2001年参加全省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9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24.2%。
  栽培要点:种子早处理,早育秧,防止恶苗病发生,亩用种量3-4千克,亩插秧2.2万墩。重施底肥,轻施追肥,N:P2O5:K2O为15:8:10,中后期控制制氮肥,多施钾肥。插秧后15天要求浅层保水施肥促分蘖。注意防治纹枯病、三化螟,于孕穗破口期,齐穗期分期喷药。
  适宜范围:在济宁滨湖稻区和临沂库灌稻区推广利用。
  2.临稻1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14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沂南县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由镇稻88变异株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152天,比豫粳6号早熟4天。株高约95厘米。直穗型品种,穗长约16厘米。分蘖力较强,株型较好,生长清秀,叶片深绿,大小适中,直立性好。亩有效穗21.8万,成穗率76.9%,穗实粒数108.5粒,空秕率12.7%,千粒重26.5克,谷粒较大,易落粒,成熟落黄较好。2003年生产试验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测试:糙米率85.2%,精米率75.9%,整精米率68.8%,粒长4.8毫米,长宽比1.7,垩白米率29%,垩白度3.5,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62mm,直链淀粉18%,蛋白质10.1%。测试的十二项指标有八项达到一级米标准,一项达到二级米标准,米质一般。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性鉴定:中抗苗瘟,抗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田间表现抗条纹叶枯病,稻瘟病中等发生,纹枯病轻。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7.3千克,比对照圣稻301增产20.6%,2002年区域试验比第二对照豫粳6号增产6.3%;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25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稀播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据苗情中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防贪青晚熟。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中晚熟品种推广利用。
  3.阳光200
  原代号(名称):郯粳200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37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郯城县种子公司
  选育过程:由淮稻6号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4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3天。株高95厘米, 株型紧凑,生长清秀,叶色浅绿。直穗型,穗长16厘米。分蘖力较强,亩有效穗23.2万,成穗率75.2%,穗实粒数92.2粒,空秕率18.4%,千粒重27.3克。米粒较大,易落粒,落黄较好。2004年生产试验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验测定:糙米率85.1%,精米率77.1%,整精米率72.0%,粒长5.0mm,长宽比1.7,垩白粒率27%,垩白度2.1%,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5 mm,直链淀粉17.2%,蛋白质8.1%。测试的十二项指标有七项达到一级米标准,两项达到二级米标准,一项达到三级米标准。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苗期抗病、成株期中抗。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3-2004年全省水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3.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2.35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0.4%。
  栽培技术要点: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适时稀播匀播;均衡配方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加大磷钾肥用量,酌施锌肥;科学管理水层,涝洼地注意及时排水,切忌深水淹稻,并要适时烤田。
  适宜范围:适宜在济宁、临沂稻区推广种植。
  4.圣稻13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37号。2006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1050与T022杂交后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常规品种,生育期1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3天)。株高94厘米, 株型紧凑,生长清秀,叶色深绿。半直穗型,穗长16厘米。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20.3万,成穗率74.1%,穗实粒数124粒,空秕率16.8%,千粒重24.3克。落粒性中等,落黄较好。2005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验测定:糙米率84.0%,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4.2%,粒长4.9mm,长宽比1.8,垩白粒率23%,垩白度2.2%,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1 mm,直链淀粉含量16.3%,蛋白质10.3%,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要求。2004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苗瘟、高抗穗颈瘟,苗期高感白叶枯病、成株期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全省水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78.2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71%。
  栽培技术要点:亩施纯氮18千克左右,主要作底肥、分蘖肥,酌情施穗肥。插秧后深水护苗,浅水分蘖,抽穗扬花期不能缺水,灌浆期干湿交替。苗期注意防治蓟马、飞虱,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防治条纹叶枯病,7月下旬至8月底防治螟虫。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种植。
  5.圣稻15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23号。2008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镇稻88与圣稻30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57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1天。亩有效穗26.8万,株高101.6厘米,穗长1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4.6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6克。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7.1%,精米率78.1%,整精米率76.7%,垩白粒率16%,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9mm,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标准。2005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苗瘟、穗颈瘟,白叶枯病苗期中抗,成株期中感。田间调查条纹叶枯病最重点病穴率4.1%,病株率0.7%。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水稻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05.9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3.5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04千克,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5.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60000-80000株,亩栽18000-20000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

  (二)香稻品种
  6.香粳9407
  原代号(名称):94-07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16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香粳1号为母本,82-1244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49天。株高约105厘米,该品种为散穗,分蘖力中等,剑叶宽长,叶色淡绿。亩有效穗平均18.5万穗;穗实粒数平均105.2粒。千粒重平均28.9克。具浓郁香味。稻瘟病轻,纹枯病中等发生。抗倒性一般。2001年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据农业部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测试:糙米率(84.6%)、精米率(77.0%)、粒长(5.0mm)、整精米率(73.5%)、长宽比(1.8)、碱消值(7.0级)、胶稠度(79mm)、直链淀粉含量(15.5%)、蛋白质含量(11.6%)九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度(1.4%)、透明度(2级)二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67.3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1.8%。2001年参加全省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4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0.2%。
  栽培要点:播种前晒种2天,于5月5-10日播种,亩播量30-35千克,稀植育秧,6月20日前后插秧;插秧前施足底肥,施肥原则前重、中轻、后补,亩栽1.8-2.0万穴,每穴4-6苗;播后7天结合化学除草重施分蘖肥。注意防治稻飞虱及二化螟、三化螟成熟后适时早割,以免倒伏。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利用。
  四、大豆品种
  1.齐黄31
  原代号(名称):鲁99-7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3。2004年国家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选育过程:济3045/潍864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