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关于实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行动的意见

  (四)加强生产环节监管
  以推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记录为抓手,强化产后分级、包装、标识和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化。启动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产地编码应用和扩大农产品认证范围,使优势农产品产区的标准化率、农产品生产档案率、认证认可率显著提高。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100个。根据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
  (五)推进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
  研究探索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开展农产品标识推进行动,对重点产品、重点产区进行包装标识执法检查。充分发挥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和标准化示范县(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在全国范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六)强化执法监督
  以食用农产品污染物残留监控为重点,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监测品种以食用菌中荧光剂、蔬菜中高剧毒农药、猪肉中瘦肉精、禽蛋中苏丹红、鲜活水产品中硝基呋喃和孔雀石绿为重点,扩大例行监测,启动监督抽查。对30种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3次例行监测。对15种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全年开展5次抽检,对不合格产品及企业,及时查处,依法公布。加强转基因食品检测,在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基础上,严格市场监管。深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
  (七)推进品牌建设
  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发展对外贸易,组团参加10个国际大型知名农业展会。继续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开展8个全国性或专业性博览交易会和产销对接活动,支持地方举办12个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会。开展“全国冬菜网上促销月”活动,完善“网上展厅”和“一站通”。力争“网上展厅”会员企业达到10 000家,“一站通”注册用户超过18万个。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宣传。组织第二批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推动各地省级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省两级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制度。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维护认证产品信誉。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成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评议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和方向,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中国食品法典农业专家工作组建设,及时跟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工作动态,做好我国首次举办的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第39届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程度,加快农业标准的国际化步伐,加大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调控农产品进出口做好标准制定和服务工作。
  (九)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一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和实施一周年纪念活动,集中宣传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效。全年培训县及县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执法人员4 000人次,基层管理及技术人员10万人次,认证监督检查人员4 000人次,农产品生产经营内检员4万人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农业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和行政追究制度。
  (二)完善措施,狠抓落实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及考核评估办法。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充分调动农业行政、执法、检测、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技术服务网络、检验检测网络和行政执法网络,形成全方位监管的工作体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内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部门间相互支持、合力监管的工作局面。
  (四)加大投入,保障运行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现有资金使用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五)总结经验,加强宣传
  对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理论研究,把握工作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行动的成效,引导全系统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七、责任分工
  为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张玉香总经济师总体负责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
  (二)牵头单位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责任人张玉香总经济师。分管责任人:张延秋、徐肖君。
  (三)参加单位及负责人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李生、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黄连贵、发展计划司隋斌、财务司王正谱、国际合作司卢肖平、科技教育司杨雄年、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农机化司刘恒新、畜牧业司王宗礼、兽医局李金祥、农垦局吴恩熙、渔业局陈毅德、部农药检定所王运浩、部科技发展中心段武德、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高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马爱国、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刘新录、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马爱国、农业机械鉴定总站朱良。
  (四)工作分工
  1.加强全程监管能力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市场司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市场秩序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2.加强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质量监督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3.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市场秩序监督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4.推进优质安全绿色产业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具体工作由市场司质量标准处、市场发展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5.加强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市场司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6.加强应急工作体系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附件5: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为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系统创新、重点突破、加速转化、提升素质”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探索和总结出一批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13种农产品优势产区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产学研协作网络初具雏形,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左右。在12个农业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在30种主要农产品、10种共性技术、10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引进、创新和应用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在五个水稻主产区培育5类超级稻新品种,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科技入户机制在2 000个县得到有效地放大应用,培养2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 000万农户,重点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依靠科技创新与应用,万亩连片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水稻单产达到700公斤、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双季稻产区粮食单产达到900公斤。农民科技培训5 000万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 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 400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依托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区域创新中心、畜禽水产良种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已有农业科技建设条件,以产品和技术为主线、区域为板块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国家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地区试验站分工协作,内部结构动态优化,整体功能集成放大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部属“三院”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
  (二)加快重大农业技术研发与集成转化
  在动植物育种、重大生物灾害、健康养殖、旱作农业、质量安全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强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以“科企嫁接”、“科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研发队伍。
  (三)扩大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农业科技合作境外基地建设,拓展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机构合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跟踪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促进我国杂交稻、杂交玉米、蔬菜新品种等技术产品及科技人员进入东南亚、中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地区。
  (四)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和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鼓励科技人员面向生产、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速度。
  (五)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
  按照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总体要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促进传统农民向专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农民企业家转变。
  (六)探索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机制
  有机整合与系统优化农业科技资源,深入探索跨省(区)的农业科技协作机制。在优势农产品产区,积极开展主要农产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推动以产品为主线的产学研协作网络建设,深入探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协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探索实用科技成果与生产技术需求双向对流的新机制。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科技支撑计划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牵头组织育种工程、重大生物灾害2个重大项目,以及农田污染、耕地质量、农业基因资源、沃土工程、健康养殖、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新型饲料、淡水养殖、草业、旱作农业等10个重点项目。
  (二)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项目
  按照“主推一期、深化二期、探索三期”的发展思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选育,聚合有利基因,创新育种方法,加强栽培技术集成,扩大示范推广,不断提高单产,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三)农业科技跨越计划
  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质畜禽水产品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节本增效与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物制品以及特色农业和新兴领域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实现单项技术向集成配套、技术链条向产品链条、品牌塑造向产业升级的跨越。
  (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
  加强与国外的合作研究和交流,掌握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最新动态,重点进行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6个种畜禽繁育技术、15大类高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
  (五)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为核心目标,以专家网络体系和试验示范体系为保障,深入探索和总结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模式,加快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快速转化通道。
  (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打造一村一品”的要求,紧扣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对务农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要领,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培训,为现代农业培养大批专业农民。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为着力点,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重点,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产转岗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产业工人。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
  开展“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活动,重点表彰各级各类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机构中常年坚持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集中宣传,营造科技为“三农”服务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依托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在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东北农科教协作区”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着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黄淮海农科教协作区”和“西北旱作农业农科教协作区”建设。在13种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开展产学研协作网络建设试点,研究与示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总结和试点推广“院县(市)合作共建”、“百名教授兴百村”、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甘蔗产业的产学研协作、苹果产业的科研单位与农民组织结合、柑桔产业的产业化引种示范6种模式。
  (三)着力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与有关部委开展联合调研,共同研究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梳理改良中心分中心、区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联系。与科技部联合开展部属“三院”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调研。
  (四)深入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计划”中我部牵头的12个农业类项目。实施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项目”,在水稻主产区建立超级稻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实现核心区亩产700公斤(百亩方),示范推广超级稻6 500万亩。落实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任务,选择玉米或水稻示范点组织现场观摩,部署开展2008年技术需求调研。依托“948”项目和引智项目等,启动国际葫芦科基因组计划、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以及在废弃物处理和根结线虫两大领域的中美合作,推进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的建设工作。启动实施“公益类中央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加强学科和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尽快启动。
  (五)认真开展品种权执法试点
  选择15个省(区、市)开展品种权执法试点工作,举办“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研讨会”和“农业知识产权论坛”,举办第三届全国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暨交易会,展示授权品种,促进授权品种实施转化。
  (六)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总结20052006年度12个运行机制试点县经验,做好2006-2007年度新批复25个试点县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规划》的编制工作。建设148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带动基层推广机构推广方式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
  (七)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动员组织1 000名科研教学人员、15 000名基层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全国300个示范县,培育25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500万农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同时带动地方建设400个科技入户示范县。在河南周口市、山东l临沂市、安徽宿州市、河北石家庄市、四川省绵阳市开展科技入户整市推进工作。
  (八)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下长乡
  为部分革命老区县等地区配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结合农时,广泛发动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展示与示范,在内蒙古举办马铃薯旱地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在山东举办葱姜蒜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产业化现场观摩会,组织开展中国(锦州)北方农展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活动,在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水稻等作物主产区举办各种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现场会。
  (九)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采取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大集、技术明白纸,广播电视、科技直通车、科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普性实用技术培训。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要求,在全国2万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系统培训专业农民100万人,在全国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辐射带动培训1 000万人。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组织开展2期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以中国农民大学为依托,在150个农业大县,组织300个培训班,培训15 000名学员。依托国家外专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12个专业培训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1 400人次。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35 000人次。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盟资助的水稻、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培训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300名、农民2万人次。依托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培训8 000名西部地区农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