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关于实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行动的意见

  本行动方案的实施,要在加强政府部门指导和引导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多元筹措资金,依托重点项目,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基地建设项目;天然橡胶生产结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家有关投资支持在境外建立种植基地;加强经济作物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等建设,完善棉花、油料、糖料、园艺及天然橡胶等作物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苗木)繁育能力。
  (二)加大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和推广一批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专用品种、安全生产加工及产后处理技术,并与国内现有技术集成,推动传统技术升级和产业进步。跨越计划重点对高效经济作物及园艺作物的专用新品种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组装集成和试验示范,推进优质化、良种化和产业化进程。科技入户工程重点在16个县建设1.6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32万个农户,加快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
  (三)实施“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
  “十一五”期间,依托一村一品项目,选择100个县,建设1 000个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专业村(蔬菜400个、水果350个、花卉50个、食用菌50个、茶叶50个、热带作物50个、马铃薯等其他特色产品50个),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亩产值达万元的目标。
  (四)全面推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实施
  发布蔬菜、茶叶、蚕茧、葡萄、梨、天然橡胶等作物的全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继续组织专家制定麻类、热带水果、花卉等作物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完善修订已实施的棉花、甘蔗、苹果和柑桔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五)继续搞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对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环境监测,加大农药残留抽查力度,到“十一五”末,鲜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推进棉花竞争力提升
  通过实施良种补贴和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稳定棉花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质结构;依托棉农合作组织,发展订单生产,重点解决“三丝”问题,提高我国棉花竞争能力。
  (二)加强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管理
  2007年在北京、江苏、浙江、河北等10个省(市)率先开展可追溯制度试点,完成首批4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制(修)定50个蔬菜、水果、茶叶等产品标准,对220个县进行年审。
  (三)推广重大关键技术
  重点推广棉花简化栽培、膜下滴灌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生态防治技术,苹果套袋、香蕉无伤机械化采收技术,糖料机械深松耕和纸筒育苗技术,油料免耕栽培技术,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天然橡胶生物快速凝固和短线割胶技术。同时,在经济作物优势区或集中产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
  结合我部开展的“名牌农产品”评选工作,重点推进茶叶品牌评选活动,初步考虑评选20个茶叶名牌产品。同时,制定并发布推进经济作物品牌化工作指导意见。
  (五)促进园艺产品出口
  一是利用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所创造的优惠关税贸易环境,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积极开拓拉美市场。二是与主产省农业部门一道继续拓展欧洲苹果市场;三是以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为舞台,集中展示中国园艺产业的发展成就,并组织有关省举办苹果促销活动。
  (六)启动“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
  依托一村一品示范项目,按照“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方案,与地方农业部门一起帮助专业村确立主导产业,推介主推品种和关键技术,支持专业村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立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其发展订单生产,确保增产增收。
  (七)落实好良种、重大技术补贴项目
  制定棉花良种补贴、天然橡胶苗木补贴、苹果套袋补贴和柑桔无病毒苗木补贴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中期检查、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做好年底项目总结、验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农机补贴等项目将向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倾斜;继续加大对苹果和柑桔非疫区项目的投资力度,建设有害生物防控阻截带,进一步提高苹果蠹蛾、桔小实蝇等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与防控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支持
  争取增加天然橡胶良种补贴资金规模,并将其他重点经济作物列入国家政策补贴范围;积极参与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等产品的宏观调控,努力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力争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通道,保证鲜活园艺产品运输的快捷通畅。
  (二)调动社会资源
  通过规划和信息引导,调动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的优势区域建设与产业开发。
  (三)整合工作力量
  整合系统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成立专家指导组,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行动方案的实施。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工作到处、责任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张玉香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马淑萍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三)参加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展计划司、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检定所、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四)工作分工
  1.推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实施。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农垦局龚菊芳和农技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业发展处,农垦局热作处,农技中心经作处、园艺处等落实。
  2.落实扶持项目。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发展计划司周应华、财务司王正谱,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发处、植保处、种子处、耕肥处,计划司行业一处,财务司专项处,科教司科研计划处,农垦局农业处、热作处,农技中心经作处、园艺处等落实。
  3.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农技中心谢建华、优农中心邢文英和农药检定所叶纪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业发展处,市场司质量监督处,农技中心园艺处,优农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处,农药检定所残留室等落实。
  4.推广重大关键技术。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农技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种子处、行业发展处,科技教育司计划处,农垦局热作处,农技中心经作处、园艺处等落实。
  5.开展品牌创建活动。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优农中心王春波、农技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综合处,市场司质量标准处,优农中心质量标准处,农技中心园艺处等落实。
  6.促进园艺产品出口。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贸促中心于孔燕,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业发展处,国际合作司,市场司质量标准处,农垦局农业处、热作处,贸促中心,农技中心园艺处,优农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处等落实。
  7.实施“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经管总站黄连贵、农技中心谢建华、优农中心邢文英,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综合处,经管总站产业化指导处,计划司计划一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市场司质量标准处,科技教育司推广处,农垦局农业处、热作处,优农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处,农技中心园艺处等落实。

  附件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实施方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城乡居民健康安全消费。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根本,以健全监管体系、实施全程监控为主线,以强化执法监督、落实属地责任为重点,逐步建立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标准化的理念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安全消费、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执法等重点环节监管,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律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产品营销品牌化。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安全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监管能力具备一定规模。完成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500个,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1 00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出口基地共1 000个。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5 0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 000个,评选认定中国名牌农产品300个。建设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94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1 200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力争主要鲜活农产品出口合格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落实全程监管措施
  强化农资监管,加强农药、兽药、肥料、种子、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和监督抽查,加大禁限用农药、兽药和禁用化学品清理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害化学物质行为,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劣农资案件,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开展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建立生产档案和记录,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动产地准出监管,启动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员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和组织建立产品质量自检制度。强化市场准入监管,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严格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以及转基因食品、液态奶等农产品标识管理,监督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报告制度,推进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批发市场开展产销对接活动。
  (二)加强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的配套法规制度。对已经出台的制度要抓紧组织实施,不断完善“从农田到市场”的产地管理、标准化管理、生产记录、包装标识、风险评估、市场准入等全过程监管的制度体系。抓紧组织调研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认定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和结果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管理等办法和制度。
  (三)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整合资源,健全队伍,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强化行政执法能力,重点加强基层质量安全监管员、批发市场质量监督员、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执法人员等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完善手段,规范行为,提高执法检查和案件办理能力。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承担检验检测任务。强化技术服务能力,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内容,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
  (四)推进优质安全农业品牌建设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加强认证后的管理,维护认证农产品的公信力和信誉度,不断提高认证产品市场占有率。研究探索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认真组织国家和省两级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采取举办交易会、农业网上展厅等多种形式,疏通优质农产品供给与需求通道,扩大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农户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范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五)加强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标准体系,以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投入品安全使用、种养殖规范、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为重点,加快完善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升检验检测体系,构建由部、省、县三级组成,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进认证队伍建设,规范认证行为,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认证实效。
  (六)加强应急工作体系建设
  强化应急组织机制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制定应急预案,细化操作手册,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预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分析各类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和趋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报送发布渠道,确保报送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可靠。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及时引导主流媒体,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制定3000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5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1 0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00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0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00个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带动5万农民合作专业组织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垦质量追溯试点工作,完善追溯制度,优化追溯信息,提高追溯能力。在标准化示范县和示范区、生产基地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控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品牌培育和宣传等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加快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建设1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研究中心,42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15个部级区域性质检中心,36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1 200个县级质检站。要争取增加年度投资,加大规划实施力度。重点是健全检测体系,提升农业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初步建立起一个由部、省、县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以解决食用农产品和大宗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控计划
  依法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控计划,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监督检测约10万批次的样品,实施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的追踪抽查和责任追溯制度,对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测结果。加大兽药使用环节监管力度,积极推行兽药使用管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开展兽药质量抽检和兽药残留监测,加大兽药经营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在全社会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的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实施食用农产品污染物监控计划
  全面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公布监督抽查结果,发布质量安全信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对主要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开展例行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是禁限用药物残留和污染情况,监测范围由目前省会城市扩大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年检测样品总数10万个,其中种植业产品年检测样品4万个,畜产品年检测样品3万个,水产品年检测样品3万个。对无公害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进行农药兽药残留动态监测,检测样品5万批次。每年开展监督抽查5次,每次抽检30种产品,检测样品总数5万个;每年选择30个产品进行风险分析普查,检测样品总数3万个。每年开展一次认证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查产品数量占认证产品总数的15%。
  (五)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十一五”期间部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扩大到150个县(市),建立放心农资店4 000个,创建部级定点农资市场100个。2007年,启动第三批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部级试点县(市)32个,使部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达到67个,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建立1 000个放心农资店。正式启动首批35个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创建活动,加强创建单位的服务和指导,帮助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启动监管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部级专业性、综合性质检中心10~15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100~200个。加强监管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设施装备建设,保证监管运行经费,完善监管手段,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创新监管机制
  着力构建上下畅通、部门联动、执法有力、运转高效的监管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逐步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考核办法》。以落实监管责任为切入点,推动执法队伍和配套制度建设。
  (三)规范农资市场
  实施质量监督抽查计划,以各类禁限用农药、兽药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计划抽查15类品种。实施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的追踪抽查和责任追溯制度,探索建立农资销售企业信用等级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农药、兽药登记制度管理。以查处生产销售禁用农药、兽药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县(市)扩大到32个,发展农资连锁、直供配送等现代农资经营模式,建立1 000个农资放心店。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