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研中心关于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地农业生产报告的通知

  北方旱作农区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这些地区虽然农业生产水平很低,但人均土地较多,光照条件好,黄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投入的边际产出高,蕴藏着较大生产潜力。只要在正确的政策指导下,增加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投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成果,其农业生产就会有较大的发展。陕西渭北旱塬上的合阳县,年降雨量550毫米,由于多年坚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亩产从1980年的103公斤上升到1985年的160公斤,增长54·6%。1987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旱地小麦平均亩产仍提高到180公斤,比1985年增长12·5%,创历史最高水平。山西省屯留县王公庄,年降雨量500毫米,多年实施深耕、秸秆还田等旱作技术,粮食平均亩产达500多公斤。甘肃省定西县大坪村年降雨量450毫米,由于坚持修筑梯田、发展旱作技术,1977年到1987年10年里,粮食亩产平均达到150公斤;1987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647公斤,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典型揭示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但是,就大多数地区而言,目前,农业生产水平普遍很低,每毫米自然降水仅能生产0·15公斤左右的粮食。专家们估算,如果政策保证,物质和技术投入增加,今后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平均亩产从现在的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2亿多亩北方旱地将有可能增加100亿公斤粮食,西北多数省区缺粮的矛盾将会得到缓解。
  二、发展北方旱作农业的指导方针及有关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农村经济改革虽然使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技术投入,长期落后的局面仍然改变不大。改变这一地区贫困面貌的关键在于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方针,依靠旱作农业技术,在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走农牧林结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路子。具体可分三个步骤:一是改善旱作农田的基本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效地接纳、存蓄自然降水,以水定肥,以肥调水,水肥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以无机肥促有机肥,增加粮食产量,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二是在稳定发展粮食的基础上,调整农牧林及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豆科作物和牧草,改善生态与经济环境,逐步促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鼓励农牧林果的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旱作农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围绕如何改善土壤结构及其成分,提高其接纳和利用自然雨水的能力,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此,建议: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