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欧元区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2.2%、2.9%、2.7%。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各季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同比分别上涨2.3%、2.5%、2.1%和1.8%。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失业率逐季回落,各季失业率分别为8.2%、7.9%、7.8%和7.6%,2006年12月达到2001年1月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7.5%。1-11月,贸易逆差为120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74亿欧元。
日本经济稳步回升。2006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强劲,从第二季度开始增速有所放缓,一至三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2.9%、2.1%和1.6%。居民消费价格从5月份开始连续实现正增长,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各季CPI同比分别上涨-0.1%、0.2%、0.6%和0.3%。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各季失业率分别为4.2%、4.1%、4.1%和4.1%,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2006年贸易顺差为8.09万亿日元,同比减少7.1%。
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通胀压力有所增强。其中,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在内需和外贸的带动下,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拉美经济则在经历了一季度的高速增长之后有所减缓。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6年,美元相对欧元走弱,相对日元略有升值。12月29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32美元/欧元和119日元/美元,美元对欧元较年初贬值11.86%,美元对日元较年初略升0.93%。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在2006年上半年稳步上升,下半年开始出现缓慢下行走势。6-7月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达到5.25%、4.13%和2.0%的年度高点。12月29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4.70%、3.96%和1.68%,比年初分别提高0.33、0.62和0.24个百分点。
2006年,全球主要股指呈较快上升走势。前4个月全球各主要股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势头,但5-7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调及振荡,此后逐步反弹。12月2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12463点,达到历史新高,较年初上涨14.9%;纳斯达克指数收于2415点,较年初上涨7.6%;欧元区STOXX50指数收于3697点,较年初上涨10%;日经225指数收于17226点,较年初上涨5.3%。
2006年上半年受美联储加息影响,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一路上升,下半年受美联储暂停加息和经济增长趋缓预期等因素影响,在6月29日达到全年的高峰5.77%后开始缓慢下行。12月29日,一年期美元Libor为5.329%,比年初上升0.49个百分点。欧元由于受经济强劲增长和欧央行加息预期影响,2006年以来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一路走高,12月29日已升至4.028%的高点,比年初上升1.17个百分点。
(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6年,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分别于1月31日、3月28日、5月10日和6月29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达到5.25%。之后历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均维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水平不变。欧洲中央银行于3月2日、6月8日、8月3日、10月5日和12月7日分别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上调25个基点,达到三年多来最高水平3.5%。日本银行于2006年3月9日决定结束现行的"总量宽松政策",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设立的往来账户余额改为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并于7月14日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零调高至0.25%,这是日本银行六年来的首次升息。英格兰银行也于8月3日和11月9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官方利率达到5.0%。
专栏2:全球流动性充裕与资产价格上涨
近年来,全球房地产、证券、黄金、石油等市场十分活跃,各类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行情。2001-2005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一倍,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普遍上涨的局面。200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破了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膨胀最严重时期的高点,创下了历史新高,其它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也普遍涨势强劲并突破历史记录。2006年5月,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纽约市场一度突破每盎司718美元,创198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2006年7月中旬,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曾突破75美元/桶,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上述各类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全球流动性状况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际上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来衡量全球流动性的合理水平。
造成现阶段全球流动性充裕的成因是复杂的,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与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关。"9·11"事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经过12次连续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并将1%的超低利率保持到2004年的6月,长达一年之久。同时欧洲中央银行也在2001年后进入降息周期,其中2001年降息4次共计150个基点;2003年6月开始,将2%的低利率维持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实行了长达5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客观来说,这些货币政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主要货币流动性的增长。也有观点认为,全球流动性的充裕状况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飞速发展有关。近年来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散,使整个金融体系更加灵活和稳定,但金融衍生产品特有的杠杆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货币流动性的创造。
2006年以来,尽管各主要货币当局多次加息,目前利率仍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鉴于全球经济增长预计有所放缓,各主要经济体加息的步伐将受到影响,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预计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国际上大量的短期资本在不断寻找投机套利的可能性。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将进一步增加资本流入国的流动性,容易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国际资本的迅速撤离又将对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造成冲击甚至形成金融与经济危机。对于短期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许多学者提出过不同的政策建议,如1972年托宾教授(J.Tobin)提出对所有与货币兑换有关的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征收统一的税收,即"托宾税"(Tobin Tax);另外也有部分国家采取对短期资本流入增加无息准备金来抑制短期资本流动,降低汇率波动性。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较好。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价格走势总体平稳。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9万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5%,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
(一)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国内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城乡消费增长差距比上年有所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万亿元,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3%,增幅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除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加快0.4个百分点外,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20.6%和25.9%,分别回落3.4和4.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支持下,第一产业投资增幅最大,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7%、25.9%和23.3%,第一、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加快3.2和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放缓12.5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规模来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回落。
出口增速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但出口增速仍高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继续扩大。2006年,进出口总额为1.76万亿美元,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
(二)产出大幅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提高
2006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万亿元,增长5%,增速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万亿元,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万亿元,增长10.3%,增速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再获丰收。2006年全年粮食产量接近5亿吨;棉花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0%。但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上涨幅度继续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户投资增速持续低于非农户投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