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较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7
品种名称:K优52(皖稻125)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OM052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4.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25.9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59.3粒,结实率78.7%,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9%,长宽比2.6,垩白粒率100%,垩白度15.8%,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8%。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0.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9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4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两叶一心期每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秧龄30天。2.移栽:栽插密度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湿润促分蘖,亩苗数达18万时烤田,做到早够早烤田,以轻烤为主,分次烤,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8
品种名称:Ⅱ优1259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明恢125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8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23.4厘米,穗长26.6厘米,每穗总粒数163.0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5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6%,长宽比2.4,垩白粒率40%,垩白度9.5%,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33.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5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35天左右。秧田施足基肥,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适当密植,栽插密度2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1.6万~1.7万苗,每亩有效穗争取达到18万~20万穗。3.肥水管理:注重促早生快长,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10公斤、氧化钾8公斤,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为7:2 :1。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湿交替,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螟虫、稻瘿蚊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稳产性一般,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9
品种名称:冈优188
选育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乐恢188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四川省、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较长,每亩有效穗数15.2万穗,株高128.0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75.4粒,结实率74.2%,千粒重30.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3%,长宽比2.3,垩白粒率68%,垩白度9.9%,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7%。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7%(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4.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60%(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9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秧龄控制在35天左右。2.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0.8万~1.2万穴。3.肥水管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以4:4:2为宜。水分管理宜采用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稻苞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0
品种名称:协优107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W10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株型紧凑,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株高115.9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39.8粒,结实率78.5%,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3%,长宽比3.1,垩白粒率34%,垩白度6.3%,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6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0.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1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水育秧10~15公斤、旱育秧3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秧田施足基肥,一叶一心施断奶肥,三叶期施好接力肥,移栽前施好送嫁肥,并注意防治稻蓟马。2.移栽:秧龄30天以内为宜,每亩栽插1.6万~2万穴,每穴1粒谷苗,每亩基本苗达到5万苗左右,肥力较差田适当增加基本苗,旱育秧减少基本苗。3.肥水管理:适于中等肥水条件下栽培,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注重磷钾肥配合施用,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基蘖肥、穗粒肥比例以7:3为宜,施足基肥,早施促蘖肥,施好促花肥。水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搁田、保水抽穗扬花、干湿交替灌浆,分次搁田,先轻后重,每亩最高茎蘖数控制在26万株左右,成熟前一周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2
品种名称:Ⅱ优1308
选育单位:江西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先恢13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21.3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5.6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长宽比2.4,垩白粒率53%,垩白度8.7%,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56.5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单粒谷苗栽插,每亩插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后期看苗酌情施穗肥,一般基肥占50%、追肥占40%、穗肥占10%。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期保持田间有水,后期干湿交替,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3
品种名称:协优4090
选育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勿忘农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t409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7.8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48.5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2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0%,长宽比2.6,垩白粒率71%,垩白度9.8%,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9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1.5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4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6~8公斤,秧田与大田比为1:10。2.移栽:每亩栽插1.3万~1.6万穴,每穴1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肥量纯氮1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基肥、追肥、保花肥比例为5:4 :1。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生育后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秧苗期严格做好飞虱、蓟马的防治,大田期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4
品种名称:丰优22(区试代号:扬籼优22)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扬恢2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8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较浅,稻面欠整齐,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3.3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68.8粒,结实率74.6%,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4%,长宽比3.3,垩白粒率20%,垩白度3.5%,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54%(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5.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1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4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7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2.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掌握宜早则早的原则。每亩秧田播种量2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2万穴、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总施纯氮量12.5~14公斤,采用前重、中稳、后补的策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成熟收割前一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5
品种名称:两优0293(区试代号:P88S/0293)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P88S×029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8.3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1%,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6.3%,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1.9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参照两优培九的播期。大田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0公斤,秧龄不超过25天或秧龄不超过5~6叶;软盘旱育秧秧龄控制在10天或叶龄在2.5~3.0左右。2.移栽:该组合分蘖能力强,应适当稀植,移栽规格以23.3厘米×26厘米为宜,每亩栽插密度以1万~1.3万穴为宜,每穴插1~2粒谷苗,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公斤。3.肥水管理:该组合较耐肥,高产栽培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氮:磷:钾为1:0.7:1。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为辅。基肥占60%,追肥占40%,追肥按蘖肥:穗肥:粒肥=5:3:2的比例分3次施。科学管水,移栽至拔节期仅保持湿润状态,拔节抽齐穗期田间保持1~2厘米水层,以后干湿交替灌溉,至收获前7~10天左右排干水,后期如温度过低应注意灌水保温。4.病虫防治:浸种前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秧田期重点防治稻蓟马,大田重点防治螟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6
品种名称:中浙优634(区试代号:中浙优2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富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浙A×T-63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9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抗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8.9万穗,株高116.1厘米,穗长26.6厘米,每穗总粒数147.4粒,结实率75.0%,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0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9%,长宽比3.5,垩白粒率11%,垩白度1.6%,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25%(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9.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0%(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3.2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8~10公斤,培育带蘖壮秧,秧龄25天。2.移栽:宜采用13厘米×30厘米或25厘米×18厘米栽插规格,每亩插足1.2万~1.5万穴、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采用“前攻、中稳”的施肥原则,做到基肥足,早追肥,增施磷、钾肥,同时配合施用有机肥。科学管水。4.病虫防治:秧苗期以防治稻蓟马为主,本田期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7
品种名称:农丰优909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
品种来源:农丰A×YR90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9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4.6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株高99.5厘米,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22.4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2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2.9,垩白粒率62%,垩白度9.0%,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7%。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3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41%(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29.66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1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48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3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85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9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8~1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1.5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0厘米或20.0厘米×20.0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施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肥。灌浆期湿润管理,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及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8
品种名称:丰源优272(区试代号:丰优27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丰源A×华2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4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4.4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9.0万穗,株高98.4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27.7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9.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4%,长宽比3.3,垩白粒率35%,垩白度6.3%,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94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0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8.5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23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9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53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1.3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2.移栽:叶龄5.5叶左右,秧龄25~28天。栽插规格16.5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每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6.5公斤。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移栽后深水活棵,分蘖期干湿促分蘖,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灌浆期以润为主,后期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49
品种名称:荆楚优148
选育单位: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荆楚814A×R14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5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1.4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21.0万穗,株高100.0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24.6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8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8%,垩白度2.5%,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57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18%(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06.37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0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47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6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5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2.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9~1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以内,栽插规格为13.3厘米×20厘米,每亩插2.5万穴,每穴2粒谷苗,每亩插足12万~15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 6公斤、氧化钾9公斤,磷钾肥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坚持基肥足、追肥早的施肥原则。合理管水,做到寸水返青,及时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0
品种名称:金优284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金23A×华恢284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南省、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4天,比对照金优207迟熟2.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株高100.3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39.9粒,结实率78.0%,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长宽比3.3,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32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1.16%(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1.76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2.6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04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1.8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55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3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2.移栽:叶龄5.5叶左右,秧龄25天左右。适当密植,栽插规格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每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6.5公斤。采取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移栽后深水活棵,分蘖期干湿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灌浆期以润为主,后期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及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1
品种名称:K优860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K18A×泸恢6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7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株高107.0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11.6粒,结实率80%,千粒重33.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5.2%,长宽比2.9,垩白粒率65%,垩白度14.2%,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7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8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17.07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7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3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8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24%。
栽培技术要点: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46同期播种,秧龄一般在35~40天、叶龄5叶以内,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栽培密度、肥水管理参照汕优46。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2
品种名称:天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0.6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9.6万穗,株高98.0厘米,穗长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6.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3.1,垩白粒率27%,垩白度2.5%,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8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3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10.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7.2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6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2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适宜播种期为6月10~20日,每亩秧田播种量12.5公斤,大田用种量0.75公斤。2.移栽:秧龄35~45天,栽插规格以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7万~8万苗。3.肥水管理:可参照汕优46。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3
品种名称:中百优1号(区试代号:中丰1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100A×中恢13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0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0.3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长稍披,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07.2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32.1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8%,长宽比3.2,垩白粒率29%,垩白度4.7%,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97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8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6.4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1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5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8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1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不超过7.5公斤,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秧龄一般25~30天,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每亩插足基本苗7万~8万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每亩用适量腐熟有机肥作基肥,移栽时每亩施尿素7.5公斤、磷肥50公斤作面肥,返青后及时追施尿素每亩7~10公斤,生育后期一般不施氮肥,可进行根外追肥。加强水分管理。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4
品种名称:天丰优85(区试代号:天丰A/G85)
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天丰A×G8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3.4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株高97.1厘米,穗长20.6厘米,每穗总粒数133.5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8%,长宽比3.1,垩白粒率21%,垩白度3.6%,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2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68%(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9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3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6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移栽前5天施1次送嫁肥。2.移栽: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根据肥力水平可采用20厘米×26厘米、16厘米×2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插基本苗7万~10万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尿素8~10公斤作基肥,施农家肥打底酌减化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公斤作分蘖肥;晒田结束时每亩施尿素2~5公斤、氯化钾8公斤。管水做到深水活蔸,浅水分蘖,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湿交替,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