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主要文件的通知

  各地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对60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对14700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建立了乡村医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制度,农村中医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了提高。
  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江西省万安县等25个县(市)被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四川省名山县等14个县(市)被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建设单位。先进县建设单位在中医药政策实施、组织管理以及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比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有51家大中型中医医院对口支援了57家县中医医院,提高了受援单位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得到发挥。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4.06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所有试点县中合格的县级中医医院都被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一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和必需的中成药、饮片被纳入补偿范围。据初步统计,中医药服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0-30%,53.5%的试点县采取提高中医药服务补偿比例、降低中医医院住院起付线、单独将中药纳入门诊补偿范围、对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予以补助、对中医类别乡村医生进行补助等多种措施鼓励使用中医药。内蒙古、山东、江西、青海等省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补偿方案,将使用中医药的补偿比例提高 5-10%;吉林等省将中药制剂纳入用药目录。
  认真贯彻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在《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中,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室设置、人员配置、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及考试、中医药服务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和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地在社区卫生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据初步调查,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三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技术疗法也占一定的比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处方所占比例为32%。在预防方面,有53%的高血压慢病管理病例运用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到70%。目前,全国9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继续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开展了23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工作。中央投资1.75亿元,对147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282个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和181个县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进行重点建设。各地组织开展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三)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制定颁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意见》,组织开展了中医学特色优势、针灸学特色优势、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医德规范等专题研究。对中医、针灸等30多个学科发展现状及特色优势进行了分析评价,部分学科已提出学术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修订了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在中医专业考试内容上,突出中医为主,中医与西医的比例为8:2;突出临床,临床与理论的比例为2:1。修订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办法》。组织开展了傣医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藏、蒙、维、傣等4个民族医开设了医师资格考试。
  积极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创建活动。重点专科建设取得进展,涌现出一批科室建设规范、社会影响较大的专科(专病),应用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数量增长65.3%。新增了肛肠、内分泌、骨伤、针灸等4个重点专科协作组。投资5000万元,对35个地市级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和50个县级中医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进行重点建设。一些中医医院建立了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开设了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积极探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方法和途径。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进一步扩大,新增建设单位11个。开展了19个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20个县级民族医医院急诊科和10个县级民族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中医药继续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突出特色、拓宽领域、完善机制、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开展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为探索新形势下中医“名医”成长积累了经验。许多中医药院校认真吸纳师承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福建、山东、长春等中医药院校通过开设传统中医班、研究生师承班等方式,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实施《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进展顺利,“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取得进展。中医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中医治疗常见病、中医药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等10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推广了56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组织开展了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基于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的现代复方中药研发模式”等6项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施《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计划(2006-2010年)》,中医药免费治疗艾滋病试点省(区、市)由11个增加到14个,治疗患者由3500人增加到6000多人,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现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研究”基本完成了800余例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临床研究,以及针对不同病理环节的9种药物及特色疗法的初步评价。初步总结了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的经验,对临床诊疗方案进行了筛选优化。中医药治疗氟骨症等地方病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
  (四)中医药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45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14件关于中医药立法的议案,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立法的强烈愿望。十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14位议案领衔人座谈会,进一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拟稿)》起草工作已经完成,待卫生部上报国务院。地方中医药立法继续推进,广西自治区、深圳特区等地正在抓紧制定中医药、民族医药地方性法规。部署“五五”普法活动,推动中医药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