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公告
(第794号)
内麦9号、青杂5号、西农优1号、冀2000等51个小麦、油菜、稻、棉花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以公告。
二○○七年一月十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1
品种名称:内麦9号(区试代号:内41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26/92R17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窄,叶色淡绿,长势较旺盛。株高84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上冲。穗近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1.5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6.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9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0%、12.8%,湿面筋含量21.8%、24.3%,沉降值28.2毫升、28.5毫升,吸水率53.5%、53.1%,稳定时间2.8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443E.U.,拉伸面积109平方厘米、9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68.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极显著)。20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9.3公斤,比对照增产1.84%。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2
品种名称:绵麦41(区试代号:绵2000-13)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01821/90中165//贵农19-4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长势旺盛。株高82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较长、下披。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4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4.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5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53%,湿面筋含量23.4%、23.3%,沉降值23.9毫升、24.0毫升,吸水率60.5%、60.5%,稳定时间4.7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0E.U.、225E.U.,拉伸面积34.2平方厘米、37.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3.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8.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0公斤,比对照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3
品种名称:川麦43(区试代号:川99-152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Syn-CD768/SW89-3243)F1//川6415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83厘米左右,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半角质,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27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8克/升、76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1.0%、12.3%,湿面筋含量21.8%、24.6%,沉降值16.5毫升、20.4毫升,吸水率52.8%、51.9%,稳定时间2.7分钟、2.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2E.U.、280E.U.,拉伸面积52.1平方厘米、6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0公斤,比对照增产9.34%。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4
品种名称:宁麦13(区试代号:宁0078)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麦9号系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44%,湿面筋27.1%、25.8%,沉降值36.2毫升、35.7毫升,吸水率59.4%、58.9%,稳定时间5.7分钟、6.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5E.U.、278E.U.。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9.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70%(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0.9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7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00.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2.3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43.7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19.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5
品种名称:花培5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18/花4-3)F1花药培养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2天,比偃展4110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直立,叶色浓绿,起身早,两极分化慢,分蘖力强,抽穗较迟,成穗率较高,结实性好。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小、上冲,叶色深,长相清秀,穗层厚,穗色黄。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5.9万穗,穗粒数29.9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偏弱。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4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49%,湿面筋含量31.5%、32.3%,沉降值29.8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7.0%、56.8%,稳定时间3.5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8E.U.、240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1.2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8.5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1.43%(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5.66%(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4万苗。高水肥地利用时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6
品种名称:同舟麦916
选育单位:河南省同舟缘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麦18/濮阳8441)F1/温麦4号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叶色深绿,起身拔节较慢,分蘖力较强,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长、平展,穗下节较长,穗层厚,穗色黄。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1.0克。苗期长势较壮,冬季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强。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条锈病、秆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6%、13.15%,湿面筋含量29.1%、31.1%,沉降值29.7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5.2%、53.8%,稳定时间1.6分钟、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2E.U.、192E.U.,拉伸面积72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