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农办科[2006]58号)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农业部会同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编制了《“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
联系人: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张振华 陈彦宾 电话:64193078/3022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杨振寅 电话:84238700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 岳宁 电话:82262017
附件:《“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
附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六年十月)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年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二.项目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和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大豆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农田恶性杂草控制新技术,生态林和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入侵种快速检测与监测、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口岸除害处理、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以及农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林生物灾害防控技术水平,为农林业发展、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三.申报课题
课题1 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
课题2 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
课题3 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
课题4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课题5 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课题6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课题7 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课题8 蔬菜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课题9 农田恶性杂草防控新技术
课题10 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课题11 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课题12 林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新技术产业化与示范
课题13 潜在入侵物种口岸侦测技术
课题14 入侵物种快速检测与监测技术
课题15 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技术
课题16 入侵物种口岸除害处理新技术
课题17 入侵物种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
课题18 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
课题19 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
四.承担单位选择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申报、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五.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9500万元。
六.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 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
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安全条件及管理经验。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
4.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5.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6.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6年10月30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林友华 张新明
电 话:010-64195092 65085602
传 真:010-6508560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第二部分 申报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 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以迁飞害虫如稻飞虱、棉铃虫、麦蚜等和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如小麦锈病、稻瘟病等农作物重大致灾生物为对象,研究利用昆虫雷达、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的实时监测技术和暴发危害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收集、发布技术和远程诊断平台,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1、重大迁飞性害虫的昆虫雷达监测技术研究
利用昆虫雷达监测技术,监测棉铃虫、水稻褐飞虱、麦蚜等害虫的发生为害动态;探索其空中的季节性迁飞扩散规律和空中运转和降落与大气环流、降雨等的关系。
2、重大病虫害种群动态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将地面高光谱、移动式孢子捕捉、GPS等技术相结合,监测小麦锈病、白粉病、稻瘟病、麦蚜等发生为害动态;探索高光谱低空遥感和卫星遥感在重大病虫害预警中的应用。
3、重大病虫害区域性暴发成灾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模拟模型技术,建立重大病虫害区域性暴发危害地理信息系统和早期预警模型,研究暴发成灾的风险分析技术并制定风险治理对策,开展暴发成灾的早期预警。
4、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技术研究
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识别诊断技术,研究建立主要病虫害形态特征和发生危害动态的网络化远程诊断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5、影响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的关键因子研究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同时开展历史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导致病虫害区域性暴发成灾的关键气象因子和环境因子,提出防灾减灾的调控措施和对策。
6、实用化的监测预警仪器和软件的开发与推广
研究改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仪器如自动化的昆虫测报灯、病菌孢子捕捉器,病虫害远程监控系统和预测预报用软件系统,使其达到实用化,促进病虫害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水平。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提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4~5项;
· 初步建成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将8~10种重大病虫害的中长期预警技术准确率达到80%以上;
· 研制出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4~5个;
· 建成早期预警地理信息系统1~2个;
· 建成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信息发布平台1~2个;
· 开发出适用化的病虫害监测仪器1~2种;
· 培养研究生20~30名,发表论文40~50篇。
经费安排:国拨经费490万元,配套经费最低60万元。
课题2 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以生防作用物的筛选与利用、提升田间控害作用、规模化生产工艺等技术为核心,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捕食性天敌规模化生产及田间保护利用
以捕食螨和捕食性天敌昆虫为重点,研究捕食性天敌的田间保护利用技术,天敌群体饲养与扩繁的关键技术和天敌工厂化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评价天敌释放应用效果及其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
2、寄生性天敌规模化生产及田间保护利用
建立天敌引种与检疫平台,研究农田寄生性优势天敌的保护利用技术,浆角蚜小蜂等优势天敌的大量扩繁技术,天敌产品的生产及其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天敌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联合应用技术等。结合其他兼容技术,构建天敌综合应用技术体系。
3、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技术
研究用于重大农业害虫防控的白僵菌等重要微生物杀虫剂工业化发酵生产技术和剂型加工技术,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环境因子的影响、病原物在田间的存活条件和传播规律等,与其他防治方法形成配套应用技术。
4、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应用技术
针对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真菌、病毒和细菌性病害等,研究生物农药的发酵和制剂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以及与其它防治方法的协调应用技术。
5、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针对重大病虫害,以生防措施为主,构建保护地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协调运用其他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有效替代高毒化学农药,实现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建立国家级天敌引种平台与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完成4~5种引进天敌应用效果评价;提出4~5项天敌大量扩繁关键技术。
· 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捕食性天敌人工饲料配方2~3种,4~5种优良天敌产品实现工厂化生产。
· 建立1~2个真菌生防制剂研发技术平台与剂型加工技术体系;明确真菌生防制剂应用技术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 完成4~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生物农药品种的创制;开发实用新剂型6~8个,完成产品技术鉴定。
· 针对控制重大病虫害,完成5~8种生防作用物的筛选与技术评价。
· 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0~90%;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达到60~70%,示范区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 建立生物防治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区10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实现技术辐射100万亩。
· 申报技术发明专利8~10项;发表研究论文60篇,培养研究生30~40名。
经费安排:国拨经费540万元,配套经费最低60万元。
课题3 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1、化学农药与其他防治因子协调控制重要病虫害技术
通过研究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因子(如昆虫病源微生物、病源线虫、天敌昆虫等)、作物抗虫因子(如作物抗生性、作物表面构造等)的互作特性,针对主要农作上的主要病虫害明确与生物防治因子、作物抗虫因子协调使用的药剂,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频次。
2、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
通过研究农药的生物学作用、农药在作物上的沉降规律、相同作物生态系统中不同靶标生物间敏感度差异的生理生态机制等,针对主要粮食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系统构建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体系、研制用于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的新制剂。
3、农药高效减量使用技术
以水稻、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通过研究影响农药定向传递的关键因子,靶标敏感性药剂选择技术、作物靶标适应性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向靶标剂量传递的效率。研发新型的施药技术其及其配套的施药设备(或设施)。
4、高风险农药低风险化使用技术
以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果园和棉花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施药技术时空动态规律、靶标作物对药剂的吸收规律、病虫害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其与药剂的互作关系等研究降低高毒农药的风险或发展低风险替代控制技术。
5、新型高效环境安全农药风险评估
通过重要病虫抗药性发生规律、农药对天敌昆虫、中性昆虫等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以及物理化学环境对药剂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对主要农药新品种进行风险评估,对防治失败提出早期预警,延长其使用寿命。
6、重要病虫抗药性的早期预警和以作物生态系统为单元的抗药性治理技术
通过研究重要病虫抗药性的群体遗传规律、抗性与敏感种群田间动力学规律以及重要病害致病菌抗药性变异的特征等构建水稻、棉花、小麦、蔬菜等作物上重要病虫害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以及重要病虫抗药性的早期预警技术。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组建3~5套农药与生物防治、作物抗性等因子协调应用的技术体系,示范面积累计10~20万亩,辐射面积50~100万亩。
· 研制2~3项提高农药向靶标剂量传递效率的技术,使其传递效率提高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