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壮大。2002年全系统开始实施“农垦发展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800万吨左右,商品率达80%以上,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天然橡胶年产量最高达57万吨,供给量增加。2005年,棉花产量突破1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9%;糖料667万吨,牛奶245.5万吨,肉类产品145.8万吨,水产品79.5万吨;具有区域特色的热带水果、剑麻、啤酒花、番茄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四、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占全国的8.2%,经营领域涉及粮食、天然橡胶、棉花、牛奶、糖料、种子、剑麻、葡萄酒等。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2005年各类产业化组织直接带动农户21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45亿元,增加就业110万人。
五、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奖460项,其中国家级奖30项;获得专利成果112项。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和胚胎移植等一大批种养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3万千瓦,较2000年增长26.2%,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0.7%。粮食平均亩产从308公斤提高到367公斤,棉花从105公斤提高到128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7%。工业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科技水平普遍提高。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农垦系统开始实施“农垦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现已建成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全部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称号。建成了120个绿色无公害农业示范监测基地,总监测面积114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达313个。在全国率先设计开通了“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成了部级检测中心17个,已初步形成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检验检测网络。
七、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系统实现出口商品供货总额254.2亿元,占当年农垦生产总值的18.7%,“十五”年均增长20.9%。出口商品20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增多。对外合作领域由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高新技术和设备成为引进重点。境外投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信息化进程加快。农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90%的垦区主管部门完成了办公局域网建设,22个垦区开设了专门的互联网站。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物流行业GPS远程跟踪定位系统、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等得到推广和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九、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得到加强,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垦区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系统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35%。扶贫开发稳步推进,5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8亿元,完成扶贫开发项目1525个,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问题。事关农垦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土地、税费、社保、户籍、低保等重大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实。
第二节 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农垦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农垦“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改革新思路和发展新途径。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统筹国家利益和农垦经济发展,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农垦经济工作的中心,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努力探索和把握农垦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切合农垦实际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农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立足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垦区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全面提高,垦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