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关于发布“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三个重大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课题五、居住区风环境与室内自然通风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居住区风环境模拟技术研究
  研究城镇区域风场与城镇郊区风场的关系,确定居住区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研究基于风洞试验和实测结果之上的合理的模拟边界条件和简化方法,开发室外风环境模拟的统一技术模式;研究居住区污染分布简化模型;研究城镇居住区内污染物扩散与排放模拟技术。
  2、居住区风环境典型问题研究
  研究建筑物间距不合理引起的巷道风效应和高层建筑的局部风速加速效应,研究城市建筑集中区域“城市风害”问题;研究位于主导风上游污染物对居住区的影响;研究大量普及的分体式空调对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及其通风改善策略;研究建筑布局、间距、架空等对通风的改善。
  3、居住区风环境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仿真系统开发
  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仿真系统与GIS系统、CAD系统的集成技术,开发居住区风环境仿真系统;研究建筑室内自然通风的模拟仿真技术,开发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仿真系统。
  4、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和测试技术研究
  研究居民开窗行为模型;研究风压作用下大开口空气流动机理与模型;研究遮阳阴影对居住区热压通风的改善;研究建筑开口位置、风道、开洞、天井等对通风的改善;研究地下空间对风压和热压通风的改善;研究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原则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筑设计方案的风洞试验测试技术;研究自然通风的现场测试技术。
  5、居住区风环境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和标准研究
  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标准。
  二、考核指标
  1、完成居住区风环境测试技术、室内自然通风的测试技术、双层玻璃幕墙的自然通风技术、居住区风环境和住宅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等新技术10项;
  2、取得自然通风建筑构造、玻璃幕墙强化通风技术等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上;
  3、制定和修订室内自然通风测试标准、居住小区风环境设计实施指南、住宅室内通风设计实施指南,为改善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奠定基础;
  4、开发居住小区风环境和住宅室内通风的仿真系统软件2项;
  5、建设示范工程4项, 通过应用室内自然通风技术,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轻污染,节约能源目的;
  6、发表论文15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5名。
  三、经费投入
  国家投入 6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居住区和建筑室内风环境研究的基础,曾参加过建设行业室内外风环境方面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居住区和建筑室内风环境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2、课题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居住区和建筑室内风环境控制和改善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软件开发、产品研发、风环境测试的能力。

  课题六、建筑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一、研究内容
  1、建筑室内单区域环境评估体系研究
  研究人员舒适、工作学习效率高的现场和实验室标准测试方法及评价方法;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类型建筑和不同功能房间内人员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室内环境各因素在单区域内的分布规律;研究室内单区域环境综合评估方法;研究主客观评估工程应用方法。
  2、建筑室内多区域环境评估体系研究
  研究室内环境各因素在整体建筑各区域间的分布规律;研究整体建筑室内环境测试方法;研究房间功能分类、重要程度等的标准计算方法;研究室内单区域环境评估向多区域环境评估拓展的评价方法;研究整体建筑室内环境评估方法。
  3、建筑室内环境标准规范研究
  研究确定建筑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控制指标;研究室内环境污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表征物;通过比对实验研究室内环境污染(甲醛、氨、苯等)现场检测修正方法;研究室内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研究室内环境分级标准。
  4、建筑室内环境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化学污染物传感器技术;研发室内区域环境控制器;建立自适应、自学习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模型;研究空气质量、热舒适和节能、自然通风和空调(混合通风)、遮阳和照度、人工照明和昼间采光等的智能集成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室内环境运行模式、自诊断和综合维护技术。
  5、建筑室内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研究及示范工程
  研究开发室内环境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平台;构建室内环境检测数据库;开发基于决策支持系统(DSS)、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上的数据库;研发室内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3个示范工程。
  二、考核指标
  1、研究开发影响人员舒适、工作学习效率的现场和实验室标准测试方法及分析方法、整体建筑室内环境测试技术、多区域环境评价技术、化学污染物传感器及传感器技术、建筑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监控空气质量、热舒适、照度、能源管理等)等新技术和新产品10项,实现室内环境综合智能控制;
  2、制订和修订室内环境分级标准、整体建筑室内环境现场测试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控制规范、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氨、苯系物等)现场检测标准,提高检测实效性;
  3、取得室内环境监控系统、室内区域环境控制器、化学污染物传感器及传感器技术等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上;
  4、开发自适应、自学习室内环境监控系统、室内环境综合评价软件、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上的数据库软件3项;
  5、完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应用示范工程3个;
  6、发表论文3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0名。
  三、经费投入
  国家投入 6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
  四、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的基础,具备研究人员对室内环境需求研究的实验室装置,曾参与过国家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智能监控系统开发的能力。

  课题七、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

  一、研究内容
  1、超净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研制
  研究确定超净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的设计指标参数;研究超净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系统设计核心技术;研究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空调和净化系统;研究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自控系统;研究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建造技术;研究测试舱运行调试技术 。
  2、测试舱标定与测试技术研究
  研制污染物散发标准样品;研究测试舱吸附性能标定技术;研究测试舱空调系统参数标定技术;研究测试舱舱体物理参数标定技术;研究测试舱设备检测技术;研究测试舱测试方法。
  3、室内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测试技术与数据库开发
  研究影响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过程的关键参数、测试方法和检测装置、散发模型;研究模型和关键参数测定相结合的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规律的计算方法。开发一个涵盖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办公设备等生产厂商、产品类别、检测项目、评定级别、认证信息的分布式数据库;研究连接各检测机构、检测协会及各级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30种以上建筑材料、10种以上家具、20种以上家电及办公设备污染物散发特性的测定。
  4、室内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标识体系及标准研究
  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分级方法;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源标识体系;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源标识体系中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研究用于设计的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简易计算方法;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测试方法标准、测试装置标准、评价标准等。
  5、室内污染物检测仪器研制
  研究低能耗与高稳定性的光源/单色器技术,研究光频转换模块化技术,研究化学试剂盒合成技术,研究样品快速提取技术,开发苯系物现场快速检测装置;开发甲醛现场快速检测装置。
  二、考核指标
  1、完成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散发测试技术、家具污染物散发测试技术、小型测试舱标定技术、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家电等标识技术、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温度控制精度高于0.5℃,洁净度高于CLASS 4等)、苯系物检测仪(检测下限0.05mg/立方米,检测上限1.0mg/立方米)等新技术、新产品10项;
  2、制定和修订大型室内空气质量测试舱标准、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测试方法标准、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测试装置标准;
  3、取得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整体系统、散发性能测定装置、低能耗与高稳定性的光源/单色器技术、光频转换模块化技术、化学试剂盒合成技术等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以上;
  4、开发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数据库,室内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标识体系软件;
  5、建立室内空气质量污染源测试实验基地1个;
  6、发表论文3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20名。
  三、经费投入
  国家投入 9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
  四、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硬件基础和人才队伍,曾参加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课题的研究工作。
  2、申报单位掌握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国内外污染源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数据库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课题八、建筑室内化学污染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室内化学污染源散发控制和改善技术研究
  研究建材化学污染散发基材吸附和固定技术;研究建材化学污染散发阻隔技术;研制建材化学污染散发缓释技术;研究建材内化学污染物消除技术;研究烘烤法驱除建材内化学污染物技术。
  2、建筑室内空气净化材料研发
  研发纳米复合型降解甲醛材料;研发吸附与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材料;开发具有空气净化并产生空气负离子的纳米、微米复合材料。
  3、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筛选和净化效果研究
  研究植物空气化学污染净化机理;筛选具有显著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培育具有特殊空气净化效果的植物;研究空气净化效果评价方法。
  4、建筑室内空气净化材料和设备评价技术及标准研究
  研究被动式空气净化材料和装置的室内化学污染净化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建立相关的检测标准;研究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和设备的化学污染净化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完善相关的检测标准。
  5、建筑室内空气调节净化技术及系统研发
  研发高效节能嵌入式超小型新风换气系统;开发嵌入式超小型新风换气机高容尘量净化模块;研制室内化学污染物净化设备;研究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独立控制技术;研究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
  6、建筑室内化学污染控制与改善效果仿真和评价软件研究
  开发不同净化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与仿真模拟相匹配的室内化学污染测试技术;研究“场-区-网”联合模拟方法;研究室内化学污染评价体系,开发评价软件。
  7、建筑室内化学污染综合控制和改善技术研究及试点工程
  研究气流组织改善对降低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研究室内不同化学污染物净化技术的联合作用机理;研究不同方法控制与改善室内化学污染的优化方法;3个室内化学污染综合控制与改善技术试点工程。
  二、考核指标
  1、完成系列建材有机化学污染控制和改善材料和技术、室内空气有机化学污染净化设备、室内化学污染独立控制系统等新产品10项,筛选或培育出空气净化功能效果显著的植物50种以上,为较大幅度降低室内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2、取得建材化学污染散发改善、室内空气化学污染净化和控制设备和系统新产品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以上;
  3、新型建材、空气净化材料、空气净化器和系统生产线3条以上,应用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
  4、开发室内污染控制与改善效果仿真和评价软件1套,软件可以准确反映出室内污染状况;
  5、制定和修订被动式净化材料净化性能评价、主动式净化设备净化性能评价等标准3项;
  6、3个室内化学污染综合控制与改善技术试点工程;
  7、发表论文5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40名。
  三、经费投入
  国家投入 11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
  四、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需具有从事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硬件基础和人才队伍,曾参加过国家级室内空气质量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室内空气质量研究基础。
  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和改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能力。

  课题九、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改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被动式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适用于改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天然冷热源数据库;根据分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标准体系,研究不同气候特征区内的不同时段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指标;综合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布局,结合太阳能、风力、水资源等天然冷热资源,研究不同气候特征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被动式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开发过渡季节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技术及调控技术体系。
  2、建筑室内热湿环境人工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各气候特征区域内的各种典型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方式下的温湿度分布,研究气流组织和室内温湿度场模拟优化技术;研究不同气候资源特征、不同建筑类型特征下的建筑室内热环境、湿环境控制关键指标、关键技术及适用条件,研发基于气候、社会经济发展、地理特征的建筑室内人工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开发建筑室内人工热湿环境控制的冷热源设备工程和应用技术体系。
  3、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改善材料开发
  研究开发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装饰材料;研究湿度调节材料的评价方法;研究具有调湿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环境矿物材料作为调湿材料载体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研究高性能低成本相变蓄热材料;研究定形相变材料对室内热环境控制的应用研究;开展相变蓄能式建筑围护结构、相变遮辐射建筑构件等的应用研究。
  4、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研究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气候特征控制区域的划分方法;研究不同气候特征区、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室内温湿度分布场变化规律及其仿真技术;开展不同气候特征区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研究建筑构造及热稳定性能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开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室内人体热舒适标准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基于国情的分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1、完成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被动式改善集成技术、天然冷热源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改善过程中的应用集成技术及装置、调湿功能材料3种(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90%的情况下,最大吸湿量不小于7%,在相对湿度为25%的条件下最大放湿量不小于6%)、微胶囊和定形相变材料(相变潜热大于140J/g)等新技术、新材料15项;
  2、制定我国分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标准、调湿材料性能评价标准2项,较大幅度改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状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