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应用系统开发力度。
加强监督管理类应用项目建设。加快电子检验检疫发展,完善CIQ2000系统建设,扩大检验检疫电子监管,加快出口食品、鲜活商品、木质包装、进境肉类及水果、重要工业品电子监管实施步伐;全面启动“金质工程”应用开发工作,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计量业务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进境货物检验检疫电子监管、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监管系统、国外食品企业在华注册系统、出口产品登记注册系统、全国检测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食品和农产品认证监管、认证业务系统等内容的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建设进境货物备案等内容的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建设进境货物备案审批等内容的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信息服务类应用项目建设。加快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站和WTO/TBT-SPS通报评议咨询及风险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国家标准通报及信息服务数据库系统、企业质量信用系统、全国检测资源共享服务信息系统、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标志查询信息系统等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应用系统开发力度。加大政府门户的公共服务内容建设力度,鼓励引导政府网站与后台应用系统实现结合;形成以总局门户为龙头的服务整合体系,提升质检系统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行政许可和行政管理类应用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机关内部办公系统建设,实现质检系统机关内部公文、会议、信息、值班、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人事、财务、科技业务的信息化发展;重点加强质检审计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增强质检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全面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重点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推进质检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
(四)加强信息化培训力度。
分层次对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化专业培训,着重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力度;对领导干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按年度组织举办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座;逐步开展境外电子政务培训工作。
四、重点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金质工程”建设,重点为:应用系统从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到增强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和行政管理能力的转变;信息数据库群从加大采集、开发力度到集中共享利用的转变;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从全面覆盖到增强安全保障的转变。因此,质检信息化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金质工程”(一期)为第一阶段,“金质工程” (二期)为第二阶段。重点工程按照“一网一库三系统”的体系结构制定,具体包括:
(一)第一阶段(2006-2008年)。
1.质检监督管理应用系统。
(1)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系统。
开发和推广运行检验检疫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原产地证电子管理系统、代理报检单位、报检员管理系统、财政非税收入电子收费缴费系统、检验检疫电子诚信系统、卫生检疫预警系统、总局检验检疫决策支持系统、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系统、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系统、国际动植物疫情及预警系统、动植物进出境生产及加工企业注册管理系统、疫病疫情网络管理系统、进出口食品化妆品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口岸截获动植物疫情上报及预警系统、国外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管理系统、检疫性有害生物鉴别及远程鉴定辅助系统、国外动植物检验检疫证书核查系统、进出境动物检验检疫无线射频识别管理系统、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风险分析管理系统、进口不合格产品信息发布系统、CIQ实验室与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检验鉴定机构许可和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
(2)产品质量监管系统。
加强对重点监管产品(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以及环保)的管理力度,逐步实现以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为平台的全过程管理,提高质检工作的主动性,进一步保护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机构管理、国家监督抽查、国家免检产品、全国产品质量申诉网络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以质量技术监督业务许可审批为主的企业信息数据库群,实现用户电子申报、系统实时更新企业信息,动态掌握企业情况,有效地控制和应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整合质量技术监督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3)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系统。
以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案件的信息为基础,以总局和地方局的业务主干网为平台,建立具备层级上报、数据分析、数据统计、通报协查、案件督办、预警报告等功能齐全的执法打假信息化管理网络,使查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活动的工作形成上下信息传递通畅、上级指挥灵便、基层反应迅速、通报协查到位的高效工作机制。使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系统既能发挥辅助领导决策、预警制假活动趋势、接受案件举报等作用,又能促进实现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活动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