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取得显著成效,质检监督管理能力、信息服务能力以及行政许可和管理能力得到改善和加强;质检信息库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局数据处理中心建设得到加强,信息资源集中开发利用程度明显提高;质检网络实现全面覆盖,主干网、支干网、局域网实现互联互通,适时推进网络扩容建设,加快地区级灾备中心建设,提高质检信息化安全保障力度;培训工作深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得到提升;质检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得到完善,质检信息化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跟踪信息化发展最新趋势和前沿技术。
(三)建设内容。
全面实施“金质工程”,加快“一网一库三系统”建设。“金质工程”的核心内容是“一网一库三系统”建设,“一网一库三系统”是“金质工程”建设内容的概括, “一网”是指支持“金质工程”应用系统运行的“质检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一库”是指直接为公众服务的和支持应用系统的“质检业务数据库群”,“三系统”是指以监管业务为主要内容的“质检监督管理系统”,以提高行政审批和备案效率、优化工作流程为主的“质检行政许可和行政管理系统”和面向公众服务的“质检信息服务系统”。
“十一五”前期(2006-2008年),实施“金质工程”(一期完成),提高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管理系统建设水平,加大认证认可信息化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站和WTO/TBT- SPS、疫情通报等系统,加强总局网站、行政许可和行政管理系统建设力度,奠定质检信息化深入发展基础,继续提高信息化对质检业务的综合保障和支撑作用;加强信息资源的集中开发力度,加强门户网站对各子网站的资源聚合力度;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步伐,扩大网络覆盖面。推进总局信息系统灾备中心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一五”后期(2009-2010年),全面实施“金质工程” (二期完成),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已有系统的推广完善力度,落实动植物检疫监管、食品安全、工业品安全企业质量信用等新系统的建设;加快建设总局数据处理中心建设,促进全国质检信息资源共享互通,提高质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地区级灾备中心建设步伐,增强网络安全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质检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
稳步推进主干网升级。加强中央级主干网(国家质检总局)安全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设总局主干网节点成为全国质检数据交换中心和主要业务数据的处理中心;完善省级(直属检验检疫局、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干网,加强安全保障力度,本着“满足需要、充分利用”的原则建设总局和业务量较大局的跨地区灾备中心,实现应急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异地备份系统大区集中和集约发展。加强认证认可信息化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并完善与质检各级网络和系统的衔接。
着力加强支干网延伸。进一步巩固检验检疫支干网建设成果,加强与海关及外贸企业联网,继续推动大集中建设。加大质量技术监督支干网建设力度,鼓励条件较为成熟的东部地区实行大集中模式;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质量技术监督支干网建设投入。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政务网发展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宜连接方式(公共传输网、城域政务网),实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全面接入到所隶属的省市节点。鼓励各地通过积极利用当地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络,合理利用资源,规避重复建设。
重点实现局域网覆盖。继续完善各级质检机构局域网建设,重点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局域网的覆盖范围。以“用建结合,以用促建”为原则,鼓励各地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自主建设、租用等方式建设局域网。提高局域网网管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及加强桌面用户管理系统和IP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二)加快业务数据库群建设。
加快质量监督数据库群建设。重点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中国名牌产品查询数据库、食品安全数据库、技术机构基础信息数据库、计量信息数据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检验数据库、强制性产品认证数据库、全国检测资源基础数据库、认证机构数据库、认证业务数据库;建设质量监督主题数据库,实现CQS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密切关联,完善数据的动态更新。
加强检验检疫数据库群建设。重点建设标准法规数据库、出口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数据库、国际动物疫情数据库、国外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数据库、中国进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数据库、检疫性有害生物鉴别及远程鉴定辅助系统、国外动植物检验检疫电子证书交换与核查系统、国际植物疫情数据库、口岸动植物疫情截获数据库、大宗敏感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情况数据库、中国物种保护品种及外来物种数据库、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注册企业数据库;建立完善出口产品登记注册数据库、出口食品企业卫生注册数据库、国外食品企业在华注册数据库、纤维收购加工企业和纤维制品企业的质量档案数据库、特种设备生命周期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