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麻风病的防治主要采取隔离措施,各级政府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地方建立麻风病院或麻风病村(以下称“麻风病院村”),收容和治疗麻风病人。1986年起,我国开始对麻风病采取“从隔离治疗为主转变为社会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新发现的病人一般在家接受治疗,原麻风病院村的大部分病人治愈后逐渐出院,回归社会。小部分治愈者因年老畸残、生活无法自理或终身未婚,以及社会上对麻风病及其患者产生恐惧和歧视,使他们无家可归、无人收留,仍长年居住在麻风病院村内,无法回归社会。麻风病院村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长期缺乏维护,大多数已残破不全,甚至是危房,已不适宜居住。
为了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现有麻风病院村居留人员居住及生活条件,体现党和政府对麻风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制定《全国麻风病院村改造建设规划》。
第一章 现况分析
第一节 现状
2005年初全国有麻风病现症病人6729名。近几年,每年新、复发病人1600名左右。现有治愈存活的麻风病人21万,其中约10万人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居留在麻风病院村的有2.1万人。
全国现有麻风病院村617所,分布在除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及宁夏以外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多的云南省有123所,四川等9省(区、市)在30所以上, 安徽等4省(区、市)在10所以上,重庆等11省(区、市)1~3所。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各地麻风病院与麻风病村的名称各异,不完全统一。
麻风病院村收容的2.1万名居留人员中,大多数是被社会遗弃的老、弱、病、残,个别院村混居有健康家属及其子女。麻风病院村居留人员平均年龄约65岁,其中64%有手、足、眼部的可见畸形或残疾。
全国三分之一的麻风病院村地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麻风病院村的规模不一,多的收容近300人,少的仅1人,平均每处收容31人。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麻风病院村地处偏僻,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因当时政策原因,麻风病院村建设地点多在远离城镇的深山或孤岛,交通不便,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许多院村至今不通公路,缺电少水无电话,生活条件很差。
二、麻风病院村房屋简陋破旧,危房比例高。由于建设时间早,不少由民房、庙宇改建,房屋简陋,年久失修,危房比例高。据2005年4月卫生部门统计,全国麻风病院村共有生活用房103万平方米,其中草房占4.5%,土木结构房占48.3%。危房面积47.9万平方米,占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