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

  第二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本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
  第三条 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第二章 销售商品收入

  第四条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五条 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
  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条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
  第七条 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
  第八条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折让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第九条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

第三章 提供劳务收入

  第十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第十一条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三)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四)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十二条 企业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可以选用下列方法:
  (一)已完工作的测量。
  (二)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
  (三)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劳务成本。
  第十四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二)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第十五条 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
  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全部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第四章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第十六条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
  第十七条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分别下列情况确定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金额:
  (一)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
  (二)使用费收入金额,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第五章 披露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收入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包括确定提供劳务交易完工进度的方法。
  (二)本期确认的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的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建造承包商,下同)建造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
  第三条 建造合同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以合同约定或其他方式议定的成本为基础,加上该成本的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

第二章 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第四条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项建造合同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反映一项或一组合同的实质,需要将单项合同进行分立或将数项合同进行合并。
  第五条 一项包括建造数项资产的建造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每项资产应当分立为单项合同:
  (一)每项资产均有独立的建造计划;
  (二)与客户就每项资产单独进行谈判,双方能够接受或拒绝与每项资产有关的合同条款;
  (三)每项资产的收入和成本可以单独辨认。
  第六条 追加资产的建造,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作为单项合同:
  (一)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的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
  (二)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要考虑原合同价款。
  第七条 一组合同无论对应单个客户还是多个客户,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合并为单项合同:
  (一)该组合同按一揽子交易签订;
  (二)该组合同密切相关,每项合同实际上已构成一项综合利润率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该组合同同时或依次履行。

第三章 合同收入

  第八条 合同收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
  (二)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第九条 合同变更,是指客户为改变合同规定的作业内容而提出的调整。合同变更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构成合同收入:
  (一)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
  (二)该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十条 索赔款,是指因客户或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向客户或第三方收取的、用以补偿不包括在合同造价中成本的款项。索赔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构成合同收入:
  (一)根据谈判情况,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该项索赔;
  (二)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十一条 奖励款,是指工程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客户同意支付的额外款项。奖励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构成合同收入:
  (一)根据合同目前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
  (二)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四章 合同成本

  第十二条 合同成本应当包括从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止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三条 合同的直接费用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耗用的材料费用;
  (二)耗用的人工费用;
  (三)耗用的机械使用费;
  (四)其他直接费用,指其他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的费用。
  第十四条 间接费用是企业下属的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第十五条 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
  第十六条 合同完成后处置残余物资取得的收益等与合同有关的零星收益,应当冲减合同成本。
  第十七条 合同成本不包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章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第十八条 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第十九条 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三)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地计量;
  (四)合同完工进度和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确定。
  第二十条 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一条 企业确定合同完工进度可以选用下列方法:
  (一)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
  (二)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
  (三)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
  第二十二条 采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的,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不包括下列内容:
  (一)施工中尚未安装或使用的材料成本等与合同未来活动相关的合同成本。
  (二)在分包工程的工作量完成之前预付给分包单位的款项。
  第二十三条 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合同总收入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同时,按照合同预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费用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费用。
  第二十四条 当期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当按照实际合同总收入扣
  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同时,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费用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费用。
  第二十五条 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
  (二)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
  第二十六条 使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确定因素不复存在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确认与建造合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
  第二十七条 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第六章 披露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建造合同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各项合同总金额,以及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的方法。
  (二)各项合同累计已发生成本、累计已确认毛利(或亏损)。
  (三)各项合同已办理结算的价款金额。
  (四)当期预计损失的原因和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第三条 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第四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债务豁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
  (二)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

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第五条 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第六条 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第七条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八条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九条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章 披露

  第十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政府补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政府补助的种类及金额。
  (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三)本期返还的政府补助金额及原因。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借款费用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
  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第三条 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 号――租赁》。

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第四条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第五条 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
  (一)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二)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三)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第六条 在资本化期间内,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二)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
  资本化期间,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
  第七条 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第八条 在资本化期间内,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不应当超过当期相关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第九条 在资本化期间内,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
  第十条 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一条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 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如果中断是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必要的程序,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应当继续进行。
  第十二条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
  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三条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或者生产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完成。
  (二)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设计要求、合同规定或者生产要求相符或者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合同或者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或者销售。
  (三)继续发生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需要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在试生产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生产出合格产品、或者试运行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转或者营业时,应当认为该资产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第十四条 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且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且为使该部分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的,应当停止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购建或者生产的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但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的,应当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第三章 披露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借款费用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
  (二)当期用于计算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所得税包括企业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的各种境内和境外税额。
  第三条 本准则不涉及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但因政府补助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应当按照本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第二章 计税基础

  第四条 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五条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第六条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第三章 暂时性差异

  第七条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八条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第九条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第四章 确认

  第十条 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
  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十一条 除下列交易中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商誉的初始确认。
  (二)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
  1.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
  2.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确认。
  第十二条 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是,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除外:
  (一)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
  (二)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因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
  (一)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
  (二)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十四条 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
  (二)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五条 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五章 计量

  第十六条 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的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预期应交纳(或返还)的所得税金额计量。
  第十七条 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
  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第十八条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方式的所得税影响,即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
  第十九条 企业不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折现。
  第二十条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第二十一条 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但不包括下列情况产生的所得税:
  (一)企业合并。
  (二)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
  第二十二条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第六章 列报

  第二十三条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分别作为
  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第二十四条 所得税费用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所得税费用(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所得税费用(收益)与会计利润关系的说明。
  (三)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亏损的金额(如果存在到期日,还应披露到期日)。
  (四)对每一类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在列报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依据。
  (五)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与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外币交易包括:
  (一)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
  (二)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
  (三)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第三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与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相关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7 号——借款费用》。
  (二)外币项目的套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 号——套期保值》。
  (三)现金流量表中的外币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1 号——现金流量表》。

第二章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第四条 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五条 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
  (二)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
  (三)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第六条 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二)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
  (四)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
  第七条 境外经营,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
  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采用不同于企业记账本位币的,也视同境外经营。
  第八条 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第三章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九条 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第十条 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第十一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
  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

第四章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第十二条 企业对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