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废物包含大量的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核素释放和迁移的高风险(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反恐风险),以及政治和社会敏感性。近几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已把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列为研究开发和国际合作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
让公众接受,需要与公众充分沟通,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宣传,请公众参与,建立考虑公众利益的机制。国外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公民投票的人文科学调查表明,公众的接受活动只能采取小步伐渐进式的方式进行,过急过快都不利于推进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工作。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研究开发和建设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考虑采用“可改变的分阶段方案”。“可改变的分阶段方案”的重点是一种谨慎的发展步骤,它的基础是在计划中不断获得新知,并保持计划的可变性,而不是追求一些预先设立的死板的里程碑。这种方案要求从容不迫地前进,但不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不可接受的后果。根据研究开发规划和关联网络图,找出把整个系统工程分成各阶段、子阶段的 “决策点”或“节点”。 实施者在每个决策点或关键节点上,要收集和评估所有当时可获得的相关信息,确定下一阶段的备选方案。同时,用新知和相关信息对最终地质处置库的安全性进行再次评估,把结果与公众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对话。“决策点”和“节点”的引入,将减少代价巨大的失误的可能性。
四、发展目标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的总目标是在我国领土内选择地质稳定、社会经济环境适宜的场址,在本世纪中叶建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通过工程屏障和地质屏障的包容、阻滞,保障国土环境和公众健康长时间内不会受到高放废物的不可接受的危害。
研究开发和处置库工程建设包括三个阶段:试验室研究开发和处置库选址阶段(2006-2020)、地下试验阶段(2021-2040)、原型处置库验证与处置库建设阶段(2041-本世纪中叶)*。(* 各阶段的时间座标是依照本世纪中叶建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发展目标大致划分的,时间座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人力、财力的投入,研究开发的进度,相关的管理工作,以及国际合作的水平。)
各阶段目标是:
2020年前后,完成各学科领域试验室研究开发任务(前期),初步选出处置库场址,完成地下实验室的可行性研究,并完成地下实验室建造的安全审评。
2040年前后,完成地下实验室研究开发任务,初步确认处置库场址,完成处置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原型处置库可行性研究和安全审评。
本世纪中叶,完成原型处置库验证实验,最终确认处置库场址,完成处置库可行性研究和处置库建造的安全审评。建成处置库,通过处置库运营的安全审评。
五、研究开发规划纲要
5.1 试验室研究与场址选择阶段(2006-2020年)
5.1.1 专题1 战略、策略、规划、法规、标准研究
2020目标:完成带有整体性和贯穿性的对其它专题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策略思想和规划方案研究,为国家制订有关高放废物处置的法规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初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技术标准。
1、战略、策略、规划及管理研究
研究、跟踪国际发展动向,制定我国研究开发的战略和策略;调研各国立法、审管、执行、实施、咨询、监督、资金、审计等管理构架,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了解国际在公众接受方面的做法,提出我国公众参与的机制;制订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
2、法规和标准研究
研究制定安全主题和发展主题构成的两个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法规,规定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安全目标、环保要求、发展规划、经费筹措、审批程序和责任制度;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技术标准系列中,规定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关闭和监护的工程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3、社会学问题研究
研究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评审、研究开发、决策的措施和程序,研究宣传、沟通及信息反馈机制。
5.1.2 专题2 处置工程研究
2020目标:大力加强处置工程研究和设计工作,发挥其汇聚成果、牵引带动的作用;深化、完善废物源项调查和地下实验室设计和处置库概念设计;完成包装容器、缓冲材料等工程屏障系统的材料筛选、结构及性能验证;完成多重屏障系统优化配置研究,保障多重屏障系统的有效性,提高可信度;建立处置工程信息库和三维设计模型。
1、 废物源项调查
根据目前我国高放废物的现状和今后我国核能发展规划,调研拟处置废物的类型、数量、来源、总活度及核素组成和其它物化特性等,为处置库概念设计的规模提供依据。
2、地下实验室设计和处置库概念设计
调研国外地下实验设施和地质处置库设计现状;规划并设计地下实验设施和地质处置库的布局和相互关系;研究在地下实验室开展的实验内容、仪器设备;研究开挖和构筑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地下实验室的设计;完成处置库的概念设计。
3、工程屏障系统研究
研究废物体、废物体容器、包装容器、缓冲材料(或防水罩)、回填材料等构成的工程屏障系统,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各组成部分相应的材料、结构及性能要求,完成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