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发展生态和绿色农业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生物工程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是精深加工后农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以贸工农一体化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而关键在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能力和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上去了,实现与农产品和贸易的对接,才能将相对过剩的农产品消耗掉,并通过精深加工打入国内外市场,实现增值。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链条长,且多而复杂,涉及面广,既有农业属性,又有工业特征,实质是带有农业属性的工业。农产品加工处在贸农工一体化的中心环节,是连接粮食“大资源”转化增值进入“大市场”的“产业桥梁”。农产品深加工能否实现转化增值,“大资源”、“大工业”、“大市场”经济循环圈能否实现链条对接和高速运行,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紧密而且较长,不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后续效益。实践证明,对农产品加工越深,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在:一是成为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吉林省年加工玉米能力如能达到1000万吨,按近期转化增值5倍计算,其产值将达5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二是成为一些地方的财政支柱。德大集团、莲花集团上交税利分别占所在市财政收入1/2和1/3。三是成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力量。完达山集团用麦秆等养牛,在500亩良田、60多万亩草地上,建立了3万多头奶牛绿色食品基地。四是成为稳定农村、吸纳农村劳动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为德大集团种植高油大豆的订单农户有31万多,收入稳定提高,并转移5000多农村劳力,带动了所在地农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加工转化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深加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美国玉米深加工量占玉米总加工量已达15%~20%,可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而我国深加工比例仅有9%,只能加工100多个产品。二是与“农”对接难度大。黑龙江华润金玉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6个市县、20个乡镇、7.5万农户的玉米生产,为与农户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企业每年要赊给农民化肥6万吨,每吨比市场价格低30元,仅此一项企业要预付1800万元,企业已无力承受。前年黑龙江农业收成不好,为不伤农,企业赔进1000多万元,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三是有关政策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深加工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农发行贷款的发放范围只限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而在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却享受不到,必须通过国有粮企代收代储,国有粮企再顺价售给加工企业,相应增加了税金和费用,不利于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国有粮食企业每出口一吨玉米,可以得到一定的国家补贴,而吉林德大集团这样间接加工玉米转化出口却得不到,去年企业因此少出口2万吨,减少创汇3400万美元。四是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我国现有小麦面粉加工企业1万多家,年加工能力1.4亿吨,开工率不足55%,主要原因是技术装备落后、出粉率低,普通粉供过于求,而安全、营养的高级面粉每年却需进口100万吨。五是市场行政性分割、封锁等导致企业规模小,产分散,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美国一些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120~300万吨,而我国象大成这样的大型企业加工能力才60万吨。莲花集团想扩大直销,在一些地方建立10多个配送中心,由于地方行政干预,不得不放弃。六是外部环境不宽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完达山集团、德大集团这些以加工鸡肉和牛肉为主的龙头企业,为保证质量,必须定期为养牛、养鸡户提供接种、防疫等服务,这类服务本应由社会化分工服务体系提供,但在目前情况下只能由企业来提供,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大规模地为千家万户提供这类服务。七是企业机制不活,也是影响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抓紧解决影响农产品加工转化龙头企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对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