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大量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还没有参保;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基金的需求;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尽合理,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还不健全,养老金总体水平还不高;统筹层次比较低,多数地区还没实行省级统筹,基金调剂能力比较弱;企业年金发展滞后,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建立起来。这些都影响到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今后五至十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体现在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上,也体现在政治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上。社会保障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我们要努力把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制度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目前,公有制单位职工已基本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但是大量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还没有参保,他们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非常迫切。这种状况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尽快完善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一些社会成员的收入较低,缺乏生活保障,如一些退休早、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退休人员,过去曾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应当通过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再比如一些下岗职工就业后,收入比较低,应当通过实行社会保险补贴等办法,帮助他们参保缴费。这些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需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时间长,未富先老。目前全国离退休人员已达5000万人,预计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7000万人和1亿人。在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抓紧工作,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这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制度,涉及面广,资金规模大,收支平衡周期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此次国务院决定的发布实施是经过充分论证,慎重决策的。
一是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近年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仅2003年,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就组织了近百人次,利用3个月时间,先后到26个省市进行养老保险综合调研。劳动保障部还成立了课题组,就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了充分论证和研究,形成了总报告和10个分报告,广泛征求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
二是经过东北三省试点实践的检验。2001年以来,东北三省相继开展了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为重要内容的试点工作。通过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实践,就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改革试点得到了企业、职工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为全国范围内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是国务院广泛征求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汇报,亲自参加调研。今年10月中旬,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后,国务院再次征求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