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总则

  是自然保护区所属的自然地带或大的自然区域的代表性地段,由原生性自然生态系统组成,是保护区的核心。核心区主要用于对自然基本规律的研究。
  3.3 缓冲区 Multiple-use control site (C)
  是核心区外围的半开发地区,或已遭人为破坏,但仍能恢复为原生性生态系统的地段。缓冲区可以开展试验性或生产性研究,其主要作用是缓和对核心区的破坏。
  3.4 实验区 Research only areas (ROAs)
  是缓冲区周围地段。这一区域主要用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研究,为当地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示范作用。
  3.5 保护对象 Protection target
  指保护区建立时所确定的主要保护主体。主要包括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典型生态系统、重要景观、自然遗迹、自然生物区、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3.6 自然保护区监测 Sanctuary monitoring
  对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及保护对象的变化,进行长期定点监测。其目的是评价保护区环境质量及保护对象的现状,评估保护效果,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4 监测方案设计

  4.1 监测站位的布设原则

  4.1.1 反映保护区全貌
  所布设的监测站位要能够覆盖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由此获得的监测数据要反映出保护区的总体现状。
  4.1.2 突出重点
  针对不同类型保护区的特点及特定的保护对象,确定重点监测区域,以便准确监测保护对象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4.2 监测站位数量及布设方式
  —— 环境要素监测
  环境要素监测站位数量为1个/20k㎡,监测站位在整个保护区范围内平均分布。
  —— 保护对象监测
  核心区监测站位为4个/20k㎡,缓冲区为2个/20k㎡,实验区为1个/20k㎡。监测站位在各分区内平均分布。特殊保护对象监测站布设见本规程其它分册。
  各年度所有环境要素及保护对象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
  4.3 监测频率
  4.3.1 本底调查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