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微观管理也不严格,造成建设和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过多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有些企业、机关受土地无偿使用影响,占地过多,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造成土地浪费。
在初步实行计划用地后,仍存在不按国家规定审批土地,计划管理不完善,以及缺乏总体规划、层层设开发区等问题,出现了新的浪费土地和乱占耕地现象。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四)土地后备资源利用前景
我国土地可开发后备资源已不多,但还有一定的潜力。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约七千六百万公顷(十一亿四千万亩),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
1.大片荒山荒地(每片五十亩以上)约六千二百二十万公顷(九亿三千三百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南方山地丘陵区,以新疆、内蒙、黑龙江等省(区)为最多,四川、福建、贵州、甘肃、湖南、江西、河北等省次之。
2.农村零星闲散废弃地约八百二十八万公顷(一亿二千四百万亩),分散在全国各省(区、市)。这类土地开发条件好、见效快,应作为近期小规模开发利用的重点。
3.滩涂水面,包括江河、湖、塘、水库等的滩涂及海涂,共约二百八十五万公顷(四千二百七十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海涂约一百五十五万公顷(二千三百三十二万亩),以山东、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广东等省较多。
4.国营和乡镇工矿废弃地约二百六十万公顷(三千九百万亩),分布在全国各地,应根据《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复垦。
对现有的土地后备资源应逐步开发利用。其中可开发的宜农地约占18%,宜林地约占35%,宜牧草地约占36%,其余11%左右可分别开发为园地、水产养殖地和建设用地。
(五)提高已利用土地的生产力和利用率
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只要适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率可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是挖掘现有土地增产潜力的有效措施。
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增加播种面积,也是挖掘耕地潜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为150%,到本世纪末如能提高到159%,则可增加播种面积一千零六十七万公顷(一亿六千万亩)左右。
逐步调整农作物种植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实行区域化种植,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生产潜力。
我国林地利用率低,蓄积量少,生长量小。在全国一亿九千七百万公顷(二十九亿四千八百万亩)林地中,有林地只有一亿二千三百万公顷(十八亿四千万亩),仅占62.4%,林地资源利用还有较大潜力。
牧草地的利用也不充分,草原建设速度慢,全国二亿六千一百万公顷(三十九亿一千六百万亩)已利用草地中,围栏草场仅占1.2%,人工和改良草场仅占1.8%,南方草山草坡目前利用率仅20%左右。
建设用地也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如村庄占地,初步估算,把大部分平房规划改建为二层楼房,约可节约出一百三十三万至二百万公顷(二千至三千多万亩)土地,有条件的地方,把耕地中的村庄迁移到山坡上,也可腾出数千万亩好地;在部分机关、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中,也有类似情况。
(六)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
有关部门对光、温、水、土进行综合分析的初步成果表明,在保证充分投入的条件下,考虑到耕地减少因素,我国粮食最大产量可达八千亿公斤,比目前粮食总产量四千亿公斤左右尚可增加约一倍。按人均粮食需求量五百公斤计,可承载十六亿人口。预测我国人口最高峰在二0四0年至二0五0年间,高峰人口为十六亿人左右。
二000年,按当时可能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我国粮食总产量可达到五千亿公斤左右,按人均粮食需求四百公斤计,可承载人口十二亿五千万人,达到粮食基本自给。如人口超过十二亿五千万人,则需要少量进口粮食或降低人均占有量。
从分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看,按可能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到本世纪末,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市)已经超载;河北、福建、山东、广西、四川、辽宁、浙江、陕西、山西等省(区)已经或接近满载;吉林、黑龙江、江苏、新疆、宁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内蒙、河南等省(区)尚有一定富余。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挖掘了投入产出最大潜力的情况下,京、津、沪三市和青海省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仍为超载,西藏、贵州、广东、云南等省(区)接近临界,其余各省(区)有余或稍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