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在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养殖品种等方面,还呈现出如下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
一是养殖品种多样化。过去,内陆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海水养殖以贝、藻类为主,品种结构很单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已从过去的几种增加到40多个。淡水养殖也改变了以鱼类为主的局面,形成以鱼为主,虾、蟹、鳖等多样化发展格局;海水养殖也从贝藻类养殖为主向虾蟹类、鱼类和海珍品养殖全面发展。一些国外优良养殖品种如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大菱鲆、虾夷扇贝等的成功引进,形成了经济优势,仅南美白对虾一个品种现在的产量就有73万吨(海水33万吨、淡水40万吨),占我国养殖虾类总产量的50%以上,有力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观赏鱼养殖近年蓬勃兴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水产养殖新的增长点。
二是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虽然不能完全按东部、中部、西部这样的地理划分来描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分布,但是,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调整,根据不同的资源和区位特点,我国水产养殖业还是呈现了一定优势集中的分布趋势。比如,沿海一些省市已经成为出口水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某些重点养殖品种相对集中在一些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的海水虾养殖产量占到全国的66%,罗非鱼占76%;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的河蟹养殖占全国的74%;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鳗鱼产量占全国的95%。西部一些地区主要是冷水鱼和特色水产养殖。
三是养殖方式多样化、集约化。20多年以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靠池塘养殖和“人放天养”或“灌江纳苗”的传统养殖方式。上世纪80年代末,网箱、网围、网拦、筏式、底播养殖兴起;河北、山东等地利用盐碱地资源,建设“上粮下渔”工程,取得鱼粮双丰收;稻田养鱼等各种农牧渔综合开发生产模式在各地推广,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科研和生产单位还创造了鱼、虾、蟹、贝、藻类混养、轮养和梯级养殖模式,使水体得到了立体开发、生态互补。90年代后期兴起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可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全国共有网箱养殖水面530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面积1416万立方水体。淡水养殖单产从1980年的每公顷315公斤上升到2004年的3341公斤,增加了9.6倍;海水养殖单产从1980年的3327公斤上升到2004年的8174公斤,增加了1.5倍。
由于交通便利,现在海水鱼类、贝类养殖也根据气候的变化,开始了冬天南迁、夏天北移的区域转移,水产养殖业受气候影响减小了,这意味着发展的空间扩大了。
四是水产养殖业功能不断扩展。过去,渔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水产品供应市场,解决吃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已不仅局限于提供食用水产品,其观赏、休闲、娱乐、保健、美化环境等功能不断扩展。首先是食用多样化,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消费者饮食多样化的需求,这恰是渔业的一大优势。其次是集垂钓、旅游、餐饮为一体的养殖休闲娱乐功能迅速扩展。各地城市周边和江河湖泊水乡旅游区蓬勃兴起的休闲渔业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包围城市,成为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外,水族观赏渔业发展方兴未艾,成为渔业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观赏鱼养殖每年超过1亿尾,年出口达三四百万美元,观赏鱼养殖带动了水族业的发展,并成为我国现代家庭消费的新时尚。观赏鱼正在走进居民小区、庭院、宾馆、饭店,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点缀。有的地方将此总结为“立足渔业、跳出渔业”谋发展。这种功能的扩展,适应了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