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水产品供给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渔业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业,使我国水产品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在五号文件中提出用三到五年时间解决大中城市“吃鱼难”的奋斗目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就已基本实现。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95年起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达到38.69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多公斤。跨越了供给短缺时代之后,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丰富,品种繁多,购买方便,价格平稳,呈现了多年的繁荣景象。
第三,水产养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多年来,水产养殖一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机会,对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渔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份额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4年的10%。20年间,渔业共吸纳了近1000万人就业,其中约70%从事水产养殖,仅对虾养殖近几年就吸纳了近50万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储运、销售和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渔业为全国1000多万渔民致富提供了条件,2004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5460元,比1985年的626元增加了8.5倍,大批渔(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生活。
第四,养殖水产品已成为出口的主导品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水产品贸易量年均增幅达20%左右。200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跃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出口额由1980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69.7亿美元。养殖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优势品种所占份额明显,仅六大品种(对虾、鳗鱼、罗非鱼、大黄鱼、贝类、河蟹)就占一般贸易出口的60%左右,其中鳗鱼、罗非鱼、对虾三个品种就出口31.8万吨、18.8亿美元。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贸易出口总量及出口额已位居世界前列。
第五,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家级原良种场38个,“三合一”(病害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验)中心39个,地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10个,2004年和2005年还分别建设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共139个。全国水产育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养殖病害防治、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质量检验体系逐步完善,水产养殖领域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第六,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管理的重点过去主要是在捕捞生产领域,水产养殖业发展基本处在自发状态。近年来,随着渔业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一是养殖证制度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养殖证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在渔区和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渔民依法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基本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发放养殖证15万本,发放面积占全国养殖面积的40%。二是水产苗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今年1月,我部修订了《
水产苗种管理办法》,规定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水产新品种审定、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水产苗种进出口审批等制度,其中水产苗种许可制度已全面起动,目前发证率已达50%。三是开展了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制订了规章,开展了培训,初步建立起水产养殖病害和疫情测报体系。四是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制订了水产养殖用药管理规范,组织实施水产品药残监控计划,开展了水产养殖用药管理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