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84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20.35%;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2.93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2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0.3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1.53%。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7.59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71%;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0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0.4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9.82公斤。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9.36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1.97%;2004-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79.99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8.11%;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4.6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4.88%。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上游区平均亩产141.8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79%;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68.0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23%;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203.2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89%。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8
品种名称:华皖油4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45A×恢-4270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左右,比对照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期叶为圆叶型,子叶肾脏形,叶黄绿色,有腊粉,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花黄色,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97.55厘米,株型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主花序长75厘米左右,茎淡绿色;单株有效角果数453个左右,每角粒数16粒左右;千粒重3.26克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81%、病指1.5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6%、病指0.28。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5%,平均硫苷含量23.8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6.95%。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2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7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5.6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减产1.7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7.95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0%。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3.2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6%。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油菜主产区种植,应夏播制种。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和防治菌核病。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9
品种名称:南油10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274R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片暗绿色,3~4对裂叶、有缺刻,叶缘锯齿,有蜡粉、有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株高199.0厘米,分枝高度70.2厘米左右,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452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2.99克左右,种皮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4.62%、病指2.4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66%、病指0.27。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平均0.24%,平均硫甙含量平均17.82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8.5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07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63%;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4.0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9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5.54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8.16%。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4.7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和防治菌核病。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0
品种名称:蓉油13号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3978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比对照油研7号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柄较长,裂叶2~3对,顶裂较大,叶缘锯齿状,有蜡粉,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匀生分枝,株形扇形。株高192.5厘米,分枝高度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左右,单株角果数427个左右,每角粒数18粒左右,千粒重3.17克左右,角果枇杷黄,近直生,较大,果皮较薄,籽粒节较明显,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光滑。田间抗性调查结果为:菌核病平均发病率5.65%、病指3.22,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76%、病指0.37。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17%,平均硫苷含量20.97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率39.6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7.8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5.99%;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82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6.5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2.82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6.27%。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30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1.9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1
品种名称:华油杂14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恢-353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黄花,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74.15厘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茎绿色;单株有效角果数343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61克左右。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4.82%、病指2.07,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14%、病指0.79。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1%,硫苷含量22.54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0.59%。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48%;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20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7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9.15公斤。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5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