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叶色浓绿,苗壮,分蘖力强。株高8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千粒重34克左右。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30%、15.82%,湿面筋含量33.6%、35.3%,沉降值61.5毫升、65.5毫升,吸水率58.1%、59.2%,面团稳定时间13.2分钟、23.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25E.U.、775E.U.,拉伸面积232平方厘米、230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0.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9.8%(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66.2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2.9%(不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3公斤,比对照增产1.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2万~45万苗,播种时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生育时期根据土壤墒情灌水,及时防除杂草、防治蚜虫和粘虫,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也适宜在天津市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2
品种名称:北麦一号(区试代号:钢99-102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克丰6号/钢85-555-9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100厘米左右,长芒,红粒,籽粒角质,千粒重36克左右。抗旱性较强,耐湿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中感根腐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2002年、2003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25克/升、81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45%、15.93%,湿面筋含量31.5%、36.4%,沉降值61.7毫升、68.4毫升,吸水率61.7%、62.8%,面团形成时间5.0分钟、6.3分钟,稳定时间8.4分钟、9.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615E.U.,拉伸面积145.9平方厘米、146.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7.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2%;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43.0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2.21%(不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7.64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结合化学除草喷施叶面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东部麦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1
品种名称:秦优9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026AX2034C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区),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下游区)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黄淮区平均242天,长江下游区平均232天,长江中游区平均216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有腊粉,花瓣中大,侧叠,花色淡黄,株高179厘米左右,匀生分枝,分枝部位58厘米左右,单株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292个左右,每果粒数22粒左右,千粒重3.72克左右,籽粒黑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7.41%、病指4.83,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11%、病指0.55。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3%,平均硫甙含量19.4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8.7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5.7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94%;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3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6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9.5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62%。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9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09%,减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陕西关中和陕南地区、湖南和江西两省北部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2
品种名称:中双10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126A/中油119//中油220/3/9248/4/9246/5/924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6天左右,比对照中油821晚1天。幼苗直立,叶色深绿,侧裂叶3对,锯齿状叶缘,有腊粉。花瓣较大,黄色,侧叠。株高170厘米左右,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左右,分枝部位25厘米左右。主花序长、结荚密,单株角果数361个左右,每角粒数16粒左右,千粒重3.81克左右,种皮黑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22%、病指0.73,病毒病较轻。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21%,平均硫甙含量20.46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2.3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8.6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9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5.4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8%。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11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35%。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不宜过早播种,防治早苔早花;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两省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防止早苔早花现象。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3
品种名称:秦优8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三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6113A×5009C
已往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区、长江中下游区)。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地区234天左右,黄淮地区243天左右,长江中游地区216天左右。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叶色深绿,叶片厚,蜡粉厚,叶片较圆,茎杆粗壮,绿色,花淡黄色。株高17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2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黄淮地区308个左右,长江下游地区433个左右,每角粒数23粒左右,千粒重3.14克左右。田间抗性调查结果:长江下游地区菌核发病率32.67%、病指16.3,病毒病发病率28.9%、病指18.8;黄淮地区菌核发病率22.19%、病指14.36,病毒病发病率14.36%、病指6.53;长江中游地区菌核发病率11.78%、病指4.26,病毒病发病率1.25%、病指0.81。2005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35%,硫苷含量22.99微摩尔/克,含油量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