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542号——22个小麦品种和19个油菜品种审定通过

  品种名称:西农979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西农2611/(918/95选1)F1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6
  品种名称:周麦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内乡185/周麦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健壮,叶细长,黄绿色,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5.2克。抗寒性中等,抗倒力较强,耐旱、耐渍,抗干热风,耐后期高温,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8%、14.68%,湿面筋含量33.4%、31.8%,沉降值30.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60.2%、58.6%,面团形成时间3.0分钟、3.2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4E.U.、192E.U.,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3%(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7
  品种名称:泛麦5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地神种业农科所
  品种来源:冀5418/京泛309//周麦1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49号相当。幼苗匍匐,叶小窄细,浓绿色,分蘖力强。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松紧适中,穗层整齐,旗叶窄上冲,穗下节长,茎叶蜡质重,前期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3.4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2克。苗势一般,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较抗倒伏,后期不抗干热风,有早衰现象。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5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92%、14.35%,湿面筋含量25.6%、27%,沉降值25.6毫升、28.6毫升,吸水率54.4%、52.9%,面团形成时间4.2分钟、4.8分钟,稳定时间5.6分钟、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7E.U.、314E.U.,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0%(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8
  品种名称:百农AK58(区试代号:矮抗58)
  选育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1//温麦6号/郑州8960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短上冲,分蘖力强。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宽大、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质,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3.9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抗倒伏强,后期叶功能好,成熟期耐湿害和高温危害,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1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8%、14.06%,湿面筋含量30.7%、30.4%,沉降值29.9毫升、33.7毫升,吸水率60.8%、60.5%,面团形成时间3.3分钟、3.7分钟,稳定时间4.0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2E.U.、176E.U.,拉伸面积40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7.7%(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