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开展效益审计研究,围绕效益审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技术方法,特别是公共资金和公共工程效益审计与评价等重点课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
——效益审计基本理论
——效益审计程序与方法
——公共资金效益审计
——公共工程效益审计
——政府部门绩效审计
——非盈利组织绩效审计
——现阶段中国效益审计的基本模式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实务研究,总结审计工作的经验,研究审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改进和深化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和国有企业审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推进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主要研究: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化和部门决算审计
——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
——外资利用审计的深化与发展
——金融审计与防范金融风险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目标与方式的改进
——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
(四)加强审计管理研究,增强系统性和实效性,整合研究成果,深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与质量控制,审计资源管理、审计质量检查监督,以及审计公告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初步形成与审计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审计管理理论体系。主要研究:
——审计质量与风险控制
——审计计划管理
——审计现场管理
——审计复核与审计同业检查
——政府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审计公告制度
(五)深化审计技术方法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先进技术的运用等课题,丰富和完善我国审计技术方法体系。主要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联网审计技术
——现代审计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运用
——专项审计调查的技术方法
五、落实审计理论研究任务的主要措施
——紧紧依靠审计署对中国审计学会的领导和对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依靠各级审计机关对学会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支持,健全学术理论研究组织机构,整合理论研究资源,加大对理论研究的投入。
——采取多种方式落实课题研究任务。将规划中的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落实到有关地方审计学会和特派办理论研究会(组)。建立审计学会专业分会或者专题研究课题组,加强对重点领域课题的理论研究。改进和完善课题招标、立项和结项评审制度,提升课题立项层次。发挥学会理事在理论研究中的带头作用,举办理事论坛或召开小型理事座谈会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坚持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委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在课题研究、成果评审、论文点评、理论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积极组织既有审计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审计干部参加审计理论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要加强交流与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重点课题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