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对策与措施
为确保“十五”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有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严格监管。同时,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在生态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
(一)夯实基础,搞好生态保护区划和规划
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诊断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西部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东、中部生态调查,全面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建立数据库,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完成省域生态功能区划,进一步明确水、土、草原、森林、海洋、生物、矿产、渔业等自然要素的生态功能和省内各类型区域的生态功能与作用,指导经济结构调整、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健康发展。
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目标与任务。
建立以卫星遥感等高科技为手段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破坏状况和变化,定期发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白皮书。提高国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状况的监控能力,以及对重大生态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
(二)加强法制,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
1、加快生态保护立法。推进《生态
环境保护法》立法工作,抓紧制定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条例、遗传资源保护条例和防止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完成
草原法的修改,完善生态用水的管理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性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和监管制度。
2、加大现有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建立部际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抓好生态破坏大要案的查处,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权威。
3、加强生态保护标准建设。抓紧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标准的制定;完善制定各种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和标准、生态破坏控制标准和恢复治理标准、以及生态保护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制定统一的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标准、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环境保护考核标准;制定农药、化肥环境安全控制标准。
(三)明确责任,加强生态保护监管
1、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生态保护责任制。把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的生态保护负责纳入政府的有关考核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和逐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审计制度。
2、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
3、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理顺关系,完善机构,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相关的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定期开展各级生态保护监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加投入,分级抓好监管设备建设,努力提高现场执法能力。
(四)增加投入,建立生态保护资金渠道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把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农村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以及生态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固定的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坚持由开发单位或个人投资重建和恢复。